叁门峡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兼职百元叁小时通话
前两天在小区门口,听见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靠在自行车旁聊天。“你那个叁小时的活结束了吗?”“刚打完,一百块到手!”我忍不住多看了一眼,孩子们嘻嘻哈哈地骑着车走了。心里直犯嘀咕,现在初中生都开始赚零花钱了?
后来在菜市场碰到邻居张姐,她正盯着手机叹气。一问才知道,她上初二的儿子最近接了个“电话兼职”,说是每天帮培训机构打叁小时回访电话,能挣一百块。“说是锻炼沟通能力,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张姐皱着眉,“孩子这两天嗓子都哑了。”
这笔账该怎么算
按说初中生靠劳动赚点零花钱不是坏事。但仔细想想,叁门峡这样的城市,普通兼职时薪也就十几二十块。这叁个小时一百元的报酬,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挺有诱惑力。可这活儿真像看起来那么轻松吗?
我特意问了问做教育的朋友。他说现在确实有些机构会找学生做电话推广,因为学生声音听起来更纯真,容易取得信任。但连续叁小时不停说话,别说初中生了,就是成年人也够呛。更别说还可能遇到不耐烦的受访者,对孩子的心理也是种考验。
隔壁楼李老师的女儿也做过类似的学生兼职百元叁小时通话。小姑娘说最难熬的是第二小时,嗓子开始发干,还得保持微笑的语气。机构会提供话术模板,要求严格按着念,连打招呼的语调都有规定。
藏在电话线背后的故事
后来我在社区活动中心见到几个常来做志愿者的初中生。问起这事,有个男生挠着头说:“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在做。主要是放学后那段时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旁边的女生插话:“但我同桌上周不做了,说被骂了好几次,现在听到电话铃响就紧张。”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帮家里看店,偶尔接个电话都觉得是件新鲜事。可现在这些孩子,要把打电话当成任务来完成,连续叁小时对着话筒重复相似的内容。虽说能挣到钱,但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
张姐后来告诉我,她儿子那个叁门峡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活儿,其实是在个微信群里接的。对方只说是“社会实践”,具体什么公司都没说清楚。她让孩子把那个群退了,“这钱挣得不踏实”。
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纠结这个问题。让孩子早点接触社会是好事,可这种单纯消耗时间的重复劳动,真能起到锻炼作用吗?还是说,我们该帮孩子找到更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说到这儿,忽然想起上周在书店,看到几个初中生在认真整理书架。问起来才知道是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虽然没报酬,但他们做得特别起劲。那个戴眼镜的男孩说:“比打电话有意思多了,能学到怎么给图书分类。”
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能不能赚钱,而在于什么样的经历真正对孩子们成长有帮助。毕竟这个年纪的他们,就像刚发芽的种子,需要的是适合生长的土壤,而不是过早地暴露在风雨里。
窗外又传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喧闹声。那个对于电话兼职的话题,似乎还在某些角落里继续着。只是不知道那些握着话筒的年轻声音,是否真的在这样的经历中得到了他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