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建阳小巷子招待所在何处
走进建阳的老街巷
那天下午经过胜利街,无意间拐进一条青石板路的小巷。阳光斜斜地打在斑驳的墙面上,墙角青苔湿润,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一位坐在竹椅上的老人家摇着蒲扇,笑眯眯地问:"找地方歇脚吗?"我点点头,顺势在他旁边的小凳坐下。
老人家很健谈,他说这条巷子曾经是建阳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巷子两旁都是招待所,门口挂着红灯笼,老板娘站在门槛边热情招呼风尘仆仆的旅客。那时候没有手机导航,路人要是问"建阳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当地人都能指上好几家。"现在不一样啦。"他指着巷子深处,"就剩老陈家还在开着。"
顺着他指的方向,我找到了那家藏在巷尾的招待所。木门虚掩着,门楣上"建阳招待所"的隶书招牌已经掉漆。推门进去,前台放着算盘和登记簿,墙上的电扇慢悠悠转着。老板正在泡茶,抬头招呼:"住店吗?"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还是递来一杯热茶,"坐坐也行。"
抿着清茶,老板聊起招待所的故事。他的祖父在民国时期就开了这家店,最初是给往来闽北的茶商提供住宿。后来生意最好的时候,整条巷子的招待所都住满了人。"现在大家都去住酒店了。"他笑了笑,"不过还是有人专门来找,问建阳小巷子招待所在何处。有些是老顾客的子女,想来看看父母当年走过的地方。"
二楼客房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木头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推开窗户,能看到连绵的瓦片屋顶,偶尔有猫从屋檐上走过。这种氛围让人恍惚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没有快捷酒店,旅人都靠着当地人的指点,寻找这些藏在巷子里的落脚处。
回到巷口时,夕阳已经把石板路染成了金色。几个游客正在问路,听着他们的问题,我不禁想起刚才的经历。这座城市正在发生变化,但总有些东西被保留了下来,就像那些依然会询问"建阳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的人,和那些还在守候的招待所。
转过街角前,我又回头望了一眼。巷子深处的灯光刚刚亮起,温暖的光晕洒在青石板上。或许明天,还会有人循着茶香走进这条小巷,寻找那段尘封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