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小妹24小时喝茶,凌源姑娘全天品茶时光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凌源街头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老茶馆已经亮起温暖的灯光。二十叁岁的李晓芸系着蓝印花布围裙,正往紫砂壶里放入今年新采的凌源毛尖。热气腾起的瞬间,整个茶室都弥漫着雨后青草般的清香。“咱们凌源人喝茶啊,从睁开眼喝到闭上眼。”她笑着给进门的第一位熟客斟茶,动作熟练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清晨的第一缕茶香
住在对街的王大爷每天雷打不动六点准时推门。“丫头,老规矩!”他往靠窗的老位置一坐,眯着眼睛看晓芸摆开茶具。这把用得油光发亮的朱泥壶是专门给他留的,泡的是浓酽的凌源红茶。王大爷说这味道让他想起叁十年前在茶厂工作的日子,那时他还是个刚进厂的愣头青。现在老茶厂早已改建成了商场,可这口茶味始终没变。
晓芸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来这家茶馆,那时还是老式的八仙桌和长条凳。如今她接过父亲的茶壶,添了年轻人喜欢的桂花乌龙和蜜桃白茶,但墙上挂着的采茶图和老式钟表还保持着原样。她说这是凌源人过日子的一种方式,就像街角那棵百年槐树,新芽年年发,根系始终扎在这片土地上。
午后的慢时光
下午叁点是最热闹的时候。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会溜达过来喝杯茶喘口气,几个退休教师固定在这下象棋。晓芸不用客人开口就能记住每个人的喜好——张会计要茉莉花茶加两粒冰糖,李老师只喝明前龙井。“其实他们来不只是为喝茶,”晓芸一边往茶壶里续水一边说,“就是图个说话的地方。”
去年冬天特别冷,晓芸特意多备了十几个暖水袋。卖菜的王婶每天下午都来喝杯普洱暖暖胃,她说这比自己在家泡的好喝多了。晓芸知道,那是因为茶馆里有人陪着说说话,茶汤自然就多了几分滋味。这种凌源小妹24小时喝茶的坚守,让这间老茶馆成了整条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傍晚时分,晓芸会点亮门口那盏旧式煤油灯造型的灯笼。暖黄的光晕洒在青石板上,像是给晚归的人指路。住在附近的大学生常带着笔记本来这里温书,他们说在这能静下心来。晓芸特意在墙角书架添了不少畅销书,还准备了充电插座。“现在年轻人压力大,能给他们个舒心的地方,我很乐意。”
深夜的温暖守候
夜深了,茶馆里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晓芸正在整理茶具,突然门铃响起。一个浑身湿透的外卖小哥站在门口,不好意思地问还营业吗。“快进来!”晓芸转身调高了空调温度。小哥说刚才摔了一跤,餐箱里的汤洒了,这单白跑还要赔钱。“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晓芸递过一杯正山小种,“没事,这杯我请你。”
这样的深夜故事还有很多——赶论文的研究生、刚下火车的旅客、失眠的邻居......晓芸的茶馆成了他们的临时避风港。她说记得父亲说过,茶馆不只是卖茶的地方,更是让人心安的去处。这话她越来越懂了。
墙上的老钟敲响十二下,新的一天开始了。晓芸擦干净最后一张桌子,准备打烊休息。不过她知道,再过几个小时,晨光会再次照进这间飘着茶香的老茶馆,而凌源姑娘全天品茶时光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这种日复一日的陪伴,或许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