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100米内附近的人,鹿泉百米周边邻里
说来也怪,自从搬到鹿泉这个新小区,每天上下楼总能碰见那位晨练的赵大爷。他总爱在单元门口甩甩胳膊伸伸腿,见我拎着公文包匆匆往外赶,就会笑眯眯地点个头:“小伙子,赶早班啊?”
这种百米内的偶遇,渐渐成了生活的底色。上周叁晚上家里突然跳闸,我正对着电箱发愁,对门那位话不多的工程师邻居刚好倒垃圾回来,二话不说就拿着电笔帮我查线路。十分钟后客厅灯亮了,他摆摆手说:“都是鹿泉百米内的邻里,搭把手的事儿。”那句话让我心头一暖。
楼下小广场的周末清晨
周六早上七点半,楼下的音乐准时响起。王阿姨带领的广场舞队伴着《最炫民族风》翩翩起舞,几个遛狗的老街坊站在香樟树下闲聊。穿轮滑鞋的小男孩绕着花坛转圈,他妈妈和婴儿车旁的年轻奶奶交流育儿经验。这片百米见方的小天地,仿佛浓缩了鹿泉周边邻里的全部生机。
菜鸟驿站的张姐能叫出整栋楼大部分人的名字。她记得301孕妇爱吃酸辣粉,502的初中生常买文具,总把快递按楼层归置得整整齐齐。取快递时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赵大爷您这盆景长得真水灵”“李老师您推荐的降压药确实管用”……这些碎片化的交谈,让鹿泉100米内附近的人从门牌号码变成了有温度的存在。
其实现代人谁不忙呢?但就是在取快递、等电梯、遛弯儿的间隙,自然而然地聊上几句。知道七楼住着位儿科医生后,孩子半夜发烧时心里确实踏实不少;十六楼那对年轻夫妻阳台种了好多薄荷,包饺子缺配料时在业主群里问一声,十分钟后就能收到扎着橡皮捆的新鲜薄荷叶。
上个月小区搞文艺汇演,物业小陈挨家挨户发通知。演出那晚,白天还在为车位有点小摩擦的两位车主,居然在合唱环节默契地互相递话筒。舞台灯光下,我突然意识到“鹿泉百米周边邻里”不单是个地理概念——当楼上练琴的旋律飘进厨房,当隔壁装修时提前贴出的致歉信,当暴雨天阳台上帮忙收被子的那根晾衣杆,这些细碎片刻正在重构都市里“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
如今傍晚散步,我能认出榕树下下棋的几位常客,知道小超市老板娘总给熟客留最新鲜的排骨。赵大爷昨天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发现了菜市场拐角那家豆腐脑的绝佳吃法——加一勺他们自制的辣椒酱。这个对于鹿泉100米内附近的人的小秘密,让我觉得自己真正成了这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