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做服务的小巷子,廉江老街服务小弄堂

发布时间:2025-11-03 11:40:06 来源:原创内容

沿着廉江老城区慢慢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骑楼墙面上爬着些斑驳的痕迹。转过一个弯,眼前忽然窄了下来——这就是那条做服务的小巷子了。

巷子不宽,刚好容两个人并肩。阳光从屋檐的缝隙里漏下来,在地上画出明明暗暗的影子。空气中飘着老式剃头铺子里飘来的皂角香味,混着旁边修补铺传来敲打金属的叮当声。住在巷口的陈伯正坐在竹椅上修一把旧藤椅,手上动作不紧不慢的。“这条巷子啊,我十八岁就在这里学手艺了。”他头也不抬地说,手指灵活地穿梭在藤条间。

巷子里的老手艺

往深处走,能看见各种营生。李阿姨的裁缝铺子只有五六平米,却挂满了各式衣物。她脚踩缝纫机的节奏几十年没变过,偶尔停下来用粉笔在布料上画线。“现在年轻人很少学这个了,”她推推老花镜,“但老街坊还是喜欢来找我改个裤脚、换个拉链。”说话间,手里的活计一点没耽误。

再往里是王师傅的修鞋摊。他身后墙上挂满了各种鞋跟、鞋底,像某种特殊的装置艺术。有个年轻人正等着取鞋,说这双运动鞋跟了他叁年,舍不得扔。“能修就修嘛,”王师傅用锥子熟练地穿透鞋底,“东西用久了有感情,人也一样。”

其实想想,这条廉江老街服务小弄堂,提供的何止是服务。剃头师傅记得每个老顾客偏好的发型长短,修补铺的老板能一眼看出物件的问题所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店,藏着的是对生活的理解。

下午四点多,巷子渐渐热闹起来。放学的小孩跑过石板路,买菜回来的主妇在巷口闲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炒菜的滋啦声,电视新闻声,还有不知哪家传来的粤剧唱段。这时候的巷子,就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承载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偶尔会有游客举着手机走进来,对着斑驳的墙面和老式招牌拍照。但他们很少停留,大概觉得这里太过普通。真正懂得的人才知道,这份普通里藏着多深的生活滋味。就像巷尾那家做了叁十年的云吞面,汤头要用猪骨慢炖四小时,云吞皮要擀得薄如蝉翼——这些功夫,照片是拍不出来的。

夜幕降临,大部分店铺都打烊了,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亮着。这时候的巷子安静下来,能听见风吹过瓦片的声音。明天天亮,这些做服务的小巷子又会苏醒过来,继续它们日复一日却从不重复的故事。

走出巷口回头望,它依然安静地待在两个楼房间,像这座城市的一道皱纹,记录着时光走过的痕迹。或许有一天,这些老手艺会慢慢消失,但至少现在,它还在那里,用最朴实的方式,连接着人与人,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