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相约

发布时间:2025-11-03 02:37:02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朋友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就是对于泉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说实在的,刚看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还犯嘀咕:现在年轻人聚在一起叁小时,真的能静下心来做点正经事吗?

上周六下午,我特意去了趟滨海公园。远远就看见树荫下坐着几群学生,人手一本笔记本,有人轻声讨论,有人埋头记录。走近了才听见他们在分享闽南建筑的保护现状——红砖厝的燕尾脊为什么越来越少,老巷子的石板路该怎么维护。那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讲得特别投入,连比带划的,旁边穿校服的女生不时补充实例。

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找了个石凳坐下观察。这群学生明显来自不同学校,校服颜色都不一样,但讨论起来特别默契。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说:“咱们上次统计的骑楼损坏情况,是不是可以做成可视化图表?”她旁边男生立即接话:“对,这样给相关部门汇报更直观。”他们桌上摊着测量工具、相机,还有厚厚一迭手绘图纸。

说来挺让人感慨的。现在提到年轻人聚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玩游戏、逛商场。可眼前这群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相约,竟然是在认真做社会调研。他们轮流发言时,还会自觉地调低手机音量,这种自律劲儿确实让我有些意外。

中间休息时,我找组织者聊了聊。这个皮肤黝黑的男生擦着汗说:“我们每月都会找周末下午聚一次。叁小时说长不长,但专注做件事完全够用。”他翻出手机相册给我看,前几次他们清理过社区图书角,还帮养老院画过墙绘。“这次选古建筑调研,是因为马上要到文化遗产日了。”

听到这儿我忽然想起,自家巷口那座明代石牌坊去年就开始掉漆,是不是也该跟这些学生说说?

悄然改变的氛围

后来我又碰到几个来送水的家长。有位妈妈的说法挺有意思:“起初觉得孩子周末往外跑就是贪玩,后来看他每次回来都写总结,还学会用专业软件画立体图,这比闷在家里强多了。”她说话时眼睛一直望着女儿所在的小组,那边正在用3顿建模软件还原古宅结构。

夕阳西斜时,学生们开始收拾器材。我数了数现场,差不多真是百人规模。他们按小组把调研资料装进不同颜色的文件袋,约好下周线上讨论。有个细节很打动我——离开前,他们自觉把草坪上的矿泉水瓶全都捡干净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泉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这种模式,或许正是当下需要的。既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也不是枯燥的说教,就是让年轻人自己找选题、组团队、做实事。听说下个月他们打算去海边做净滩活动,连宣传海报都设计好了。

穿过状元街时,我看见暮色中的东西塔静静立着。这些学生调研报告里提到的新旧交融,不正是此刻最好的写照吗?老建筑需要年轻人来传承,而年轻人也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双向滋养,可能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