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耒阳汉子常走的胡同里
那条藏着烟火气的小巷
你说耒阳男人下班后爱往哪儿钻?不是商场里的奶茶店,也不是河边的景观道,倒是那些藏在老城区褶皱里的小巷子,成了他们最爱溜达的地方。这些巷子窄得只能容两辆电动车错身,墙角的青苔都长了好几茬,可偏偏就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
巷口修单车的老李,天天四点准时摆摊。他不用吆喝,光听那扳手敲打链条的叮当声,老主顾们自然就推着车来了。这时候要是碰见熟人,准会递根烟,蹲在马路牙子上聊会儿。“昨天那场球看得真憋屈”“你家小子期末考得咋样”,就这么东拉西扯,等天色渐渐昏黄。
再往里走,王嫂的米粉店冒着热气。她家的辣椒炒肉码子,是能让老陈专门绕两条街过来的味道。几个中年男人围坐在矮桌前,吸溜着米粉,额头渗出细汗。他们说话声不大,偶尔爆发出阵阵笑声,惊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棱飞走。在这里不用讲究坐姿,不用想着明天要交的报告,筷子往碗沿一搁,就是最舒坦的时刻。
巷子深处的棋摊更是热闹。老周和老刘又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跳马啊!”“别听他的,拱卒!”嚷嚷声能把屋顶掀翻。可奇怪的是,不管吵得多凶,散了场照样勾肩搭背去买烟。这条耒阳汉子常走的胡同里,藏着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模样。
你说这些巷子有什么特别的?其实真没有。就是那些开了二十年的五金店,老板娘还能记住你家需要多长的螺丝;就是理发店老师傅知道你后脑勺有处旋,推子要斜着走。这些细碎的温度,在宽敞的马路和高楼里,反而难寻了。
黄昏时分最是有趣。下班的人流像溪水汇入巷子,自行车铃铛声、炒菜声、小孩哭闹声混成一片。刚当爸爸的小张抱着女儿在巷口张望,等妻子下班回来;退休的赵老师提着鸟笼慢悠悠地踱步,每个遇见的人都能聊上两句。这条耒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白天安静得像在打盹,到这时候才真正活泛起来。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偏偏是这些老巷子?我想了想,大概因为在这里,他们不必是谁的顶梁柱,不必绷着劲儿。可以穿着拖鞋裤衩就出门,可以蹲在路边看人下棋,可以在米粉店里大声添汤。那些新修的广场固然漂亮,却少了点让人松懈下来的魔力。
路灯次第亮起,把身影拉得老长。男人们陆续走出巷口,有的提着刚买的卤菜,有的还在手机里叮嘱孩子写作业。他们明天还要继续为生活奔波,但在这条耒阳汉子常走的胡同里充过电,好像又有了面对明天的力气。
巷子还是那条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它见证着这座小城的晨昏,也收藏着男人们卸下铠甲后的疲惫与欢愉。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巷子会变,但属于耒阳男人的这份惬意,总会找到它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