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瓦房店14岁学生时薪50元
一份特殊的零工
前段时间,我在老家瓦房店的亲戚群里看到一条消息。表姐在为她正读初二的儿子找家教,要求不高,能陪着写写作业、讲讲基础题就行。消息最后附了句:“按市场价来,一小时五十块。”我盯着手机屏幕,心里算了笔账。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初中生来说,这价钱,恐怕很多大学生兼职都未必能轻易拿到。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一阵子。瓦房店不是大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在那儿摆着。一小时五十元,这意味着孩子辅导两个晚上的功课,可能就抵得上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菜钱。是现在的家长太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还是背后有些别的门道?
后来我特意找表姐聊了聊。她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啊,现在竞争多激烈。我们两口子文化程度都不高,辅导不了他的功课。眼睁睁看着孩子成绩往下掉,心里着急。请个专业的老师太贵,大学生呢,又怕没经验。最后想了想,不如找个成绩拔尖的同龄孩子,既能陪学,又能当个榜样。这瓦房店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看着是高,但只要能让孩子开开窍,这钱就花得值。”
表姐的话很实在。这“瓦房店14岁学生时薪50元”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焦虑和期盼。家长们像是站在一条湍急的河流边,眼巴巴看着孩子在里面扑腾,自己却使不上劲,只能拼命往河里扔救生圈,不管价格高低,能抓住一个是一个。
我又想到了那个被请去辅导的“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十四岁的学生,自己还处在需要被引导的年纪,却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知识去换取报酬。我不知道他第一次拿到这笔钱时是什么心情,是自豪,还是感到压力?他需要花费多少课余时间去准备,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和这每小时五十元的报酬?
这似乎成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变现”,只是主角年纪小得让人有些意外。当别的孩子还在纠结于零花钱够不够买瓶饮料时,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学业能力,获得了一份相当可观的收入。这当然是能力的证明,但总觉得,这个年纪的孩子,肩膀上似乎不该过早地压上这样的担子。
这件事折射出的,或许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生态的一个微小切面。当优质的教育资源变得稀缺或者昂贵时,家长们便开始寻求各种替代方案。这种“peer tutoring”(同伴辅导)的模式,就这样在现实需求中自发地生长起来。它很灵活,也似乎很有效,但那个价格标签,却无声地诉说着家长内心的焦灼。
我在想,如果学校里的课后辅导能更充分一些,如果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能更普遍一些,是不是就能缓解一些这样的压力?让知识的传递少一些明码标价的意味,多一些同龄人之间纯粹的互助和分享?
当然,话说回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和回报,对那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锻炼。他学到的不只是如何讲题,可能还有责任感和价值感。只是希望,这份过早到来的“工作”,不要挤占了他本应拥有的、更为轻松的少年时光。
瓦房店14岁学生时薪50元,这个现象就像一滴水,映照出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对于教育,对于成长,也对于我们在现实面前做出的种种选择。它无关对错,只是真实地存在着,成为这个时代一个个普通家庭故事里,一个微小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