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学院后街现在能去吗
这几天刷朋友圈,总能看到有人打听华阴女子学院后街的事儿。说实在的,我也挺好奇,那条承载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小街,现在到底变成什么样了?
记得以前读书那会儿,后街可是我们每周必去的“打卡地”。刚出炉的梅花糕散发着焦糖香气,卖关东煮的阿姨总会多给两颗鱼丸,十块钱能买到叁对耳饰的精品店永远挤满了女生。最难忘的是那家老书店,虽然门面不大,但总能淘到绝版的漫画书。
街角的变与不变
前天特意绕过去转了转。说实话,站在街口第一眼有点认不出来了。原先坑洼的水泥路铺成了青石板,两侧的店铺也换了不少新招牌。不过仔细看看,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文具店还在,只是把绿色的旧门框换成了落地玻璃窗。
往里走的时候碰见个熟人,是以前常去的奶茶店老板。“现在这条街啊,白天清净晚上热闹。”他边擦杯子边说,“好多老店搬走了,但又来了不少有意思的新店铺。”他指了指斜对面,“你看那家手工皮具店,是两个美院毕业生开的,生意还不错。”
确实,虽然熟悉的麻辣烫摊不见了,但新开的文创小店格外引人注目。有个姑娘正在橱窗前挑选手工香薰蜡烛,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当年在这条街挑选发卡的同桌。
走到街尾才发现,原来最受欢迎的煎饼果子摊挪到了巷子深处。排队的人依然不少,那个总是哼着歌的大叔现在头发已经花白,但摊煎饼的手法还是那么利落。“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他笑着说,“可这条街总得有人守着。”
站在后街中央环顾四周,突然意识到这条街就像个活着的博物馆。新开的网红甜品店隔壁,是依然坚持卖磁带的老音像店;时尚的咖啡馆对面,老师傅还在用传统方法修补鞋子。这种新老交织的景象,反而让这条街更有味道了。
华阴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期待的是完全不变的回忆,可能会有些许失落;但要是愿意用新的眼光来看,这里依然充满惊喜。那些消失的老店铺带走了部分回忆,而新生的业态又在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黄昏时分,路灯渐次亮起。叁五成群的学生说笑着走过,她们讨论着哪家店的章鱼小丸子最好吃,商量着周末要去新发现的顿滨驰工作室体验。看着她们欢快的背影,我突然觉得,这条街的生命力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