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附近300块钱的爱情,白城300元的情感故事
白城的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早,才十一月初,街上行人就把自己裹得像粽子似的。我常去的那家面馆冒着热气,老板娘认得我,每次都会多给我加一勺辣子。
那天下午,我遇见了个姑娘。她就坐在靠窗的位置,眼睛红红的,面前那碗牛肉面一口没动。我本来想低头走过去,谁知她突然抬头问我:“你说,叁百块钱能买着爱情吗?”这话问得我愣住了,手里的筷子差点掉桌上。
叁百块的开端
她叫小月,在服装市场有个摊位。那天她刚和处了叁年的对象分手,理由挺现实——男方家里嫌她没稳定工作。“他说要去南方发展,让我别等。”小月苦笑,“可我在这城里活了二十六年,根都扎这儿了。”
后来她告诉我,那天她原本打算去车站买票追他,兜里就揣着叁百块。可是走到半路,拐进了这家面馆。“坐下那刻我突然想,这叁百块要是花在自己身上,能买多少碗热乎面啊。”
我听着没插话,倒是想起前阵子听说的那个白城附近300块钱的爱情的故事。城西老胡同里有对夫妻,摆夜市卖烤冷面,每天收摊后丈夫都会给媳妇带串糖葫芦。他们说,日子是苦点,但两个人拧成一股绳,比啥都强。
小月抹了把脸,突然笑了:“其实叁百块能买的东西多了。能交半个月水电费,能给爸妈买件毛衣,能...能让自己好好吃顿饭。”她说这话时,眼睛里的光回来了。
自打那天后,我常去她摊位上转转。看她跟顾客讨价还价那个麻利劲儿,完全想象不出在面馆哭鼻子的模样。有回我问她,还想着去南方吗?她正理货,头也不抬:“这儿挺好,挣的每一分钱都踏实。”
市井里的温暖
入冬后下了场大雪,我路过市场,看见小月在摊前跺脚取暖。隔壁卖干货的大娘给她送了杯热水,对面修鞋的大爷借了她个暖手宝。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另一个白城300元的情感故事——菜市场里卖豆腐的老王,每天收摊前都把没卖完的豆腐送给孤寡老人,他说这城里的人情味,比豆腐还嫩还暖。
小月现在比以前开朗多了,学会了跟左邻右舍互相照应。早上帮隔壁看摊,中午代收快递,晚上收摊时总能收到邻居给的菜啊饼啊。她说这些零碎温暖,比叁百块值钱多了。
有天她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用攒下的钱报了个夜校,学会计。“将来想自己弄个小店,线上线下一起做。”她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那光我认得,是叫希望的东西。
昨儿个我又去她摊上,看见个挺精神的小伙子在那帮忙理货。小月有点不好意思地介绍,是夜校同学,家就住邻街。我瞅他俩配合默契的样子,突然明白了——这世上哪有什么标价叁百块的爱情,但确实有像小月这样,把叁百块变成人生转折点的姑娘。
走出市场时,雪花正飘。我想,这城市里每天都有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在发生——对于选择,对于尊严,对于普通人如何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而所有这些故事的开端,或许就藏在一碗热面、一个决定,或者那张被攥得发热的叁百块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