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小粉灯一条街,池州粉灯街区风貌

发布时间:2025-11-04 04:44:08 来源:原创内容

池州小粉灯一条街,这名字听着就带着几分暖意。每次路过那儿,总忍不住放慢脚步——你说这满街的粉灯笼,怎么就看不腻呢?

傍晚五点半,天色将暗未暗,整条街像被施了魔法。店家们不约而同地亮起灯笼,那光不是刺眼的亮,而是柔柔的、暖暖的,像小时候外婆家灶台里跳动的火光。灯笼纸用的是特制的棉纸,染着深浅不一的粉,从樱花粉到胭脂粉,层层迭迭地晕开。路灯还没完全亮起来的时候,整条街就靠这些灯笼照着,影子拖得老长,仿佛走进了旧时光。

灯笼下的烟火人间

卖桂花糕的老陈是这条街的“原住民”。他的摊子支了二十年,每天都赶在第一盏灯笼亮起前出摊。“这光啊,照得糕都甜了几分。”老陈边说边揭开蒸笼,热气混着桂香扑面而来。确实,在池州粉灯街区风貌里,连食物都带着灯光的温度。

再往前走,裁缝铺的王阿姨正在灯下穿针。她说这灯光刚好,不伤眼睛,做针线活最舒服。有次我定做件衬衫,她非要等到灯笼全亮了才量尺寸:“这样量得准,粉光里看布料的纹路最真切。”你说这是不是种执念?但在这条街上,大家都默认了这种生活方式。

转角处的茶馆更是有趣。老板坚持用灯笼的光线来判断泡茶的火候:“你看,当灯光透过茶汤显出琥珀色,这茶就正好。”茶客们也乐意配合,从来没人催他开灯。

时光里的坚守

做灯笼的李师傅,他的铺子在这条街最安静的段位。七十二岁的人了,手还是那么稳。他用的竹子要选向阳坡的,纸要用手工棉纸,颜料更是祖传的配方。“现在的化学颜料哪行?见光就褪色。”他边说边给灯笼糊上最后一张纸,“这条街的灯笼,叁分之二都出自我们李家。”

问起为什么非要坚持粉色的灯笼,李师傅的眼睛就亮了:“你傍晚往齐山那边看过没有?落日映着秋浦河,天边就是这种粉。我们池州人看了千百年的颜色啊。”原来,这满街的粉色,装的是整个池州的黄昏。

年轻人都用电子灯笼了,李师傅还是守着他的老手艺。幸好 tourists 越来越识货,他的灯笼反而卖得更远了。有次有个北京的客人,非要订一百盏,说要在四合院里挂出条“小池州”。

池州小粉灯一条街的夜晚,是属于散步的人的。住在附近的居民,吃完饭总爱来走走。孩子们在灯笼下追逐嬉戏,老人在长椅上闲聊,情侣们牵着手慢慢踱步。这灯光不刺眼,刚好照亮脚下的路,又不会打扰夜空里的星星。

有人说,城市规划时想过把这里改造成现代化的商业街,装那种亮堂堂的白炽灯。附近的居民联名反对,连写了叁封信。最后规划局的人来实地考察,正好赶上灯笼初上,他们在街上转了两圈,这事就再没提过。

如今这条街成了池州的标志。外来朋友要是问晚上去哪儿逛,当地人准会推荐这里。不过我们从不把它当景点,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像青通河的水,像秋浦河的风,平凡却又离不开。

有时候加班晚了,特意绕道从这条街经过。看见那一街的粉色灯笼,整天的疲惫都消散了。这光不说什么大道理,就这么安静地亮着,告诉你:日子嘛,总要过得温柔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