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快餐品茶工作室,喀什风味饮茶小馆
穿过喀什老城那些弯弯绕绕的巷子,空气里除了烤包子的焦香,不知何时开始,总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这香气不张扬,却勾着人的好奇心,想顺着味儿去寻它的源头。
这不,就在一个巷口,我瞧见了那块不算太起眼的招牌——“喀什快餐品茶工作室”。这名字听着就新鲜,快餐和品茶,一个快一个慢,怎么就被捏到一块儿了呢?推开门,里头的光线是暖融融的,和门外炙热的阳光像是两个世界。几张原木小桌旁,坐着几位本地大叔,他们面前摆着搪瓷碗,碗里是酽酽的砖茶,手里捧着刚出炉的馕,正掰开了泡进去。吸溜一口茶,咬一块吸饱了茶汤的馕,那满足的神情,让人看着都馋。
当快餐遇见茶
老板是个健谈的年轻人,他说,起初很多人也跟你一样纳闷。他笑着解释:“咱这的‘快餐’,不是说茶喝得急,是说咱这儿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茶道仪式。茶,就是拿来解渴、配饭、聊天的。你瞧,一个馕,一碗砖茶,就是一顿舒坦饭;几个烤包子,配壶玫瑰花茶,解腻又暖胃。在这儿,茶就跟馕和烤肉一样,是过日子的一部分。”
这话听着在理。我点了一壶薄荷茶和两个薄皮包子。茶上来的时候,是用一把普通的玻璃壶装着,清亮的茶汤里,翠绿的薄荷叶子上下翻腾。倒上一杯,那股子清凉的气息直往鼻子里钻,还没喝,先觉得嗓子眼儿清爽了。咬一口流油的薄皮包子,再啜一口薄荷茶,肉的油腻瞬间被茶的清爽化解得无影无踪。这种搭配,简直绝了。
旁边那位一直笑眯眯的大爷,看我是生面孔,便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跟我说:“娃娃,这地方好啊。我们老了,就爱这个味儿。不像那些新式的茶馆,进去都不知道该怎么坐。”他指了指自己的茶碗,“这个实在。”
我忽然明白了,这间喀什快餐品茶工作室,它卖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根植于本地生活的习惯。它没有把茶捧到高高的神坛上,而是让它回到了街坊邻居的饭桌上、闲聊里。这种亲切感,是别处找不到的。
另一种风情的饮茶小馆
顺着大爷的指点,我后来又去了不远处的另一家,叫“喀什风味饮茶小馆”。这里的感觉,又有些不同。店面更亮堂些,除了传统的砖茶、奶茶,还能喝到用本地干果泡的果茶,比如无花果茶、沙棘茶,别有一番风味。
老板娘正忙着给一壶玫瑰花茶添加冰糖,一边忙活一边跟我说:“现在年轻人也爱喝茶,但他们嫌砖茶苦嘛。我们就想着,用咱们喀什自己的好东西,泡点又好看又好喝的茶。”她说的没错,我邻桌就坐着几个年轻姑娘,一边小口喝着琥珀色的无花果茶,一边笑着自拍。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无论是那份带着“快餐”直爽的茶工作室,还是这家透着“风味”巧思的饮茶小馆,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喀什的故事。茶,在这里不是昂贵的消费品,而是连接着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一条温暖纽带。它伴随着一日叁餐,浸润着平常日子。
走在回去的路上,夕阳把老城的土墙染成了金黄色。我想,明天,我大概还会走进其中一家,或许什么都不为,就为了在那暖融融的空气里,安静地喝上一碗茶,看着窗外人来人往。那份踏实和安宁,大概就是喀什这座城市,独有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