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萍乡品茶私家工坊精选
这几天朋友圈里聊得最热闹的,莫过于萍乡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了。说真的,现在找个能安静品茶的地方不容易,满大街的连锁茶饮店吵得跟集市似的,反倒是在不起眼的小巷里,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私家工坊。
我上周去了朋友推荐的一家工作室,推开木门就闻到一股焙火的香气。老板是个穿棉麻衫的年轻人,正不紧不慢地烫着盖碗。他这儿没什么花哨的菜单,就根据客人喜好现配茶叶。我要了份本地的麻姑绿茶,他居然往茶海里加了朵干玉兰——说是去年秋天在院子里晒的。这种小心思,连锁店可遇不着。
茶香里的慢时光
等着茶汤渐凉的时候,我发现墙边立着个老式多宝格。走近看,每格都摆着不同年份的茶饼,旁边还放着主人手写的品饮笔记。翻到2015年的那页,上面写着:“今日小雨,开了一饼布朗山,茶汤里有桂圆香”。突然觉得,在这喝的不只是茶,更像是读着别人的生活日记。
现在很多人选茶室,早就不光冲着茶叶品质去了。就像这次萍乡品茶私家工坊精选活动中,有个工作室把茶台搭在了玻璃花房里。下午叁四点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茶桌的影子拉得老长,配着墙角的文竹,随便拍张照都像幅画。老板娘笑着说,常有客人喝着喝着就发起呆来——这大概就是好空间带来的魔力吧。
不过要说最让人惦记的,还是那些独家茶单。有家工作室常年收着客家奶奶手制的栀子花茶,别处根本买不到。还有个老师傅擅长拼配陈年黑茶,每次喝都能尝出不同层次。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天地,各自守着独特的茶道哲学,倒让萍乡的茶文化变得格外生动。
最近总听人说,现在年轻人不爱喝茶了。可你看这些工作室,周末位置都得提前叁天预定。二十来岁的姑娘小伙围着茶桌,讨论冷泡茶该配什么茶点,争论紫砂壶到底要不要一壶一茶。这光景,倒让我想起古人说的“茶烟透窗魂生香”——虽然形式变了,但那份对闲适的向往,从来都没变过。
离开时又路过新开的工作室,看见几个熟客正帮店主调试新到的茶架。他们商量着把景德镇的青花瓷罐摆在哪个位置更好看,那认真劲儿,仿佛在布置自己的书房。或许这就是私人工作室最动人之处——这里不只有生意,更装着主客之间相通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