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
那个500元的电话
前两天刷手机,偶然看到“阿拉山口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个话题,手指头当时就停住了。好家伙,五百块啊,现在初中生打个电话都这么下本钱了吗?我邻居家孩子补课两小时也才这个价。这通电话里头,到底藏着什么非说不可的话呢?
阿拉山口这地方,听着就带着股风沙味。在中国地图的西北角上,是个有名的口岸。那里长大的孩子,父母很多常年在边境线上跑生计,要不就是直接在外贸公司驻外。家里条件普遍不差,但缺的是陪伴。想到这里,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仔细打听了一下,这“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背后,其实不是小孩子乱花钱。有个在那边支教的老师告诉我,他班上有个男孩,攒了整整一学期的零用钱,就为了在除夕夜跟他远在哈萨克斯坦做生意的爸爸通那次电话。线路要通过好几种信号中转,通话质量时好时坏,但孩子就是抱着手机不肯放。
“爸,你那边下雪了吗?”
“妈,我这次月考进了前十。”
电话这头是变声期略带沙哑的嗓音,那头是努力压抑的鼻音。叁个小时里,说的无非是作业难不难、食堂饭菜合不合口味、最近又长高了多少。这些话在普通家庭里天天说,对他们来说却要攒上好几个月,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时间才能说出口。
现在想想,那五百块钱买的哪里是通话时间啊。那是孩子把积攒了小半年的生活——操场上的篮球赛、考试后的懊恼、第一次梦见自己长大后的样子,一点一点打包传递给电话那头的人。这种“阿拉山口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现象,说白了就是孩子在用他们唯一能支配的方式,购买一种叫“陪伴”的东西。
边境小城的黄昏来得特别早,下午五六点太阳就斜挂在山口上了。不少孩子放学后不急着回家,而是抱着手机找个安静角落。他们知道这个时间点,中亚那边刚好午休,是通话的最佳时段。风从山口吹过来,带着异国的气息,也带走了他们对着话筒说的那些悄悄话。
有个小姑娘跟我说过,她最怕的就是通话突然中断。每次断线,她都紧紧攥着那部发烫的手机,等着它再次响起。她说那叁小时过得特别快,快到挂断电话时总觉得心里空了一块。这话听着让人怪难受的。
其实这类“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的背后,折射的是成千上万个边境家庭的生活常态。大人们在为生活奔波,孩子们在孤独中学会坚强。那通昂贵的电话,成了连接亲情的唯一桥梁,虽然信号时断时续,但爱从来不会掉线。
下次再听说有孩子花大价钱打长途电话,也许我们不该急着评判。毕竟在阿拉山口那样的地方,有些拥抱需要穿越国境线,有些牵挂值得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去传递。隔着屏幕,我好像看见那些半大的孩子,正对着话筒认真地说:“我一切都好,就是……有点想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