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学生品茶工作室,学子茶艺交流空间

发布时间:2025-11-03 12:44:45 来源:原创内容

推开那扇挂着竹风铃的玻璃门,茶香就顺着门缝溜了出来。这里没有传统茶室的严肃感,倒像是谁家的书房——原木长桌上摆着几只素色陶罐,书架角落里随意搁着几本翻旧的诗集,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在茶海前低声说笑。

穿棉麻衬衫的店长刚冲好一壶凤凰单丛,蜜兰花的香气在空气里打转。他笑着朝新来的客人招手:“来来,这泡茶正到好处。”没人在这里谈高深的茶道哲学,更多的是像这样随手递出一杯温度刚好的茶。

当茶杯遇见课本

上周叁下午,我碰见文学院的小陈带着《茶经》来这里写作业。她一边比对书中记载的唐代煎茶法,一边在电子显微镜旁观察茶叶细胞结构。“原来陆羽说的‘沫饽皤皑’就是茶皂素形成的泡沫啊!”她突然的感叹让众人都笑了。这个来宾学生品茶工作室最动人的,就是总在上演这样的场景——左手捧着千年茶文化,右手验证着现代科学。

物理学研究生偶尔会来演示虹吸壶煮茶时的伯努利原理,生物系同学则热衷于讨论不同发酵程度对茶多酚的影响。但更多时候,大家只是单纯享受一杯好茶。就像那位总坐窗边的医学院学生说的:“解剖学论文写累了,来这里喝杯正山小种,比什么提神饮料都管用。”

茶凉了再续,话题也从学术漫游到生活。谁的教学楼前樱花开了,哪个食堂的糖醋排骨最好吃,最近有什么有趣的社团活动...在这些看似散碎的闲聊里,陌生的界限渐渐模糊。很多跨专业的合作项目,最初都诞生于这样的茶席间。

茶香里的共同记忆

记得去年深秋,工作室办了场“盲品六大茶类”活动。化学系的同学试图用专业知识分析香气成分,文学专业的则偏爱用诗句形容茶汤滋味。当那泡祁门红茶出现标志性的玫瑰香时,不知谁轻轻哼起了家乡的采茶谣,整个空间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茶汤注入杯盏的潺潺水声。

这种不经意的感动,在这个学子茶艺交流空间里时常发生。没有刻意营造的仪式感,也没有必须遵守的茶桌规矩。有人用盖碗冲泡的动作还很生涩,旁边的同学便会自然地接过茶壶帮忙;有人带来老家特产的红茶与大家分享,也有人悄悄把喝剩的茶渣收进布袋——说要拿回去养茉莉花。

茶具碰撞的清脆声响里,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因为这个空间产生了奇妙的连接。就像那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和古代文学专业的同学,为“武夷岩茶该不该创新营销模式”讨论了整个下午,最后竟联手策划了一份融合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方案。

夜幕降临时,桌上的茶已经换过叁四轮。有人收拾书包准备去上晚课,有人还恋恋不舍地捧着那杯温热的茶。窗外路灯次第亮起,映着桌上那些深浅不一的茶汤,恍惚间分不清哪些是茶色,哪些是夜色。

风铃又响,新来的客人带着室外的寒气走进。店长往紫砂壶里添了新茶,热水冲下去的瞬间,茶香再次升腾。这个藏在校园一角的茶空间,就像永远续着茶的壶,用最朴素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推门进来的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