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
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新鲜的事儿:吉林有初中生提供“100元3小时电话”服务,乍一听还以为是什么新型兼职。后来细问才知道,这哪是赚钱门路啊,分明是孩子们自发组织的心理互助。?
藏在零花钱背后的心事
我家楼下李姐的闺女小雨也参与了这事。有天我撞见孩子攥着叁百块钱在奶茶店角落打电话,语气软绵绵的:“那道几何题我也老做错...”回家跟李姐提起,她拍着腿直叹气:“哪是补习啊!这群孩子凑钱租了间地下室,轮流当‘树洞’,陪单亲家庭的同学聊天。”
有个叫小哲的男生每周都来,他父母常年跑长途运输。第一次打通电话时,这孩子憋了十分钟才带着哭腔说:“上次月考全班第二,可惜没人能说...”接线的女孩默默把计时器按了暂停。后来他们发现,很多同学愿意为有人倾听付费——没错,就是那个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收的钱都拿来租用场地和买学习用品。
教导主任老张有回误闯地下室,看见七八个孩子围着旧课桌,桌上摆着叁台正在通话的老人机。他本来要发火,却听见个孩子对着话筒轻声说:“你爸不是不爱你,我爸妈离婚头两年也这样...”老张转身出去,第二天往桌上放了台带免提功能的电话机。
现在这活动已经扩大到叁十多人,还搞出些让人心头一暖的规矩:通话超时不计费,特困生免费,每周四固定是“夸夸日”。那个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早就回本了,多出来的钱变成“惊喜基金”——上周给留守儿童小琳送了套她念叨半年的《叁体》。
昨晚路过小区花园,看见几个孩子蹲在花坛边举着手机,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明天英语听力要注意连读哦,”穿校服的女孩对着扩音器说,忽然笑起来,“对了,你妈妈刚给我发语音,说她下周就回来...”电话那头传来打翻水杯的动静,接着是压抑不住的抽泣。
或许我们该重新想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这些吉林初中生用最朴素的方式,把零花钱变成了照亮彼此的光。那些在电话里流动的安慰、分享的笔记、传递的勇气,比任何课本都生动。100元3小时电话背后,是孩子们自己搭建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