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林海选场子,穆林海选场地
那天路过城南,老远就看见"穆林海选场子"的霓虹灯牌在暮色里一闪一闪的。说实话,这名字起得挺有意思——场子,听着就带点江湖气,好像推门进去就能遇见故事。
门口蹲着抽烟的年轻人让我想起十年前的表弟。那会儿他总抱着把破木吉他,说要去"穆林海选场地"碰碰运气。家里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谁承想现在人家真在音乐圈混出名堂了。
场子里的众生相
其实这种海选现场特别有意思。你看啊,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手指头绞着衣角;有穿着跨栏背心就来的中年大叔,张口却是正经美声;还有那种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爷爷奶奶举着手机录像,比台上参赛的还紧张。
评委席上那位戴鸭舌帽的老师我认得,是本地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听选手唱歌时手指总在桌上轻轻敲着节拍,遇到跑调的也不打断,就眯着眼睛听完。等选手鞠躬下台,他才在评分表上写两笔。
你说这些人图什么呢?后来我跟个连续参加了叁届的小伙子聊天,他说得实在:"在穆林海选场子露个脸,万一被哪个经纪公司瞄上呢?就算没选上,也能认识几个同样玩音乐的朋友。"
这让我想起菜市场早市的景象——都是揣着希望来的,有人能拎着大鱼大肉回家,有人就买把青菜,但总归都不白跑一趟。
灯光下的梦想
轮到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上台,看着也就初中生的样子。她攥着话筒的手指关节都发白了,伴奏响了两次才开口。说真的,刚开始声音都在抖,可唱到副歌部分突然就敞亮了,眼睛里有光一闪一闪的。
场子里的嘈杂声不知不觉小了下去。吧台那边调酒师擦杯子的动作都放轻了,有个本来在刷手机的小伙子也抬起了头。这种时刻总是特别打动人——就像看见花骨朵"啪"地绽开似的。
评委老师往前倾了倾身子:"孩子,你这嗓子再练两年,说不定真能成。"小姑娘下台时同手同脚的,走到后台帘子那儿还绊了一下,惹得几个工作人员偷偷笑。
其实想想,每个来穆林海选场地的人,心里都揣着这样的高光时刻吧?哪怕就叁分钟,也够在记忆里存上好多年。
隔壁桌两个刚表演完的选手在交换微信。穿皮衣的那个说:"下周工人体育馆那边还有个选拔,要不咱再去试试?"另一个挠挠头:"得先跟工地请个假..."这种对话在海选现场太常见了,梦想和现实就这么肩并肩坐着。
夜渐渐深了,穆林海选场子里的热闹还在继续。新来的选手在报名处排起队,保安大叔打着哈催打开第二罐红牛。我起身准备离开时,听见门外有个姑娘在打电话:"妈,这次发挥得还行...评委说让我等通知..."
霓虹灯还在不知疲倦地闪烁着,照着来来往往的身影。明天太阳升起时,不知又有多少人会揣着简历、歌谱,或是别的什么梦想,走向这个叫做"穆林海选场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