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私人工作室快餐,霍州个性工坊简餐
这几天路过城东老巷子,发现多了几家挺特别的小店。你说它是餐馆吧,又挂着工作室的牌子;说是工作室吧,推门就能闻到饭菜香。这种矛盾感勾得我忍不住推开了那扇漆成淡黄色的木门。
店主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低头切着青椒。“随便坐,今天有刚到的本地番茄。”他头也不抬地说道,手里的菜刀在砧板上发出轻快的嗒嗒声。我环顾四周,墙上挂着水墨画,书架隔开用餐区和操作台,倒真像朋友家的客厅。
饭菜里有手心的温度
等待上菜时,看着他在开放式厨房里忙碌。铁锅烧热,蒜末爆香,切好的肉丝滑入锅中,“刺啦”声响里腾起带着焦香的蒸汽。他炒菜时不怎么说话,但每个动作都透着专注。这种霍州私人工作室快餐,吃的不是效率,是那份手作的诚意。番茄炒蛋的鸡蛋嫩滑,番茄酸甜适中,能尝出和连锁店不一样的滋味。
“很多老顾客就爱坐那个靠窗的位置。”他指了指角落,“说是在这儿吃饭,能忘记自己是在外面用餐。”确实,没有制式化的“欢迎光临”,没有机械重复的菜单,连碗筷的款式都不太一样。邻桌的大姐自来熟地告诉我,她每周都来,已经把这儿当成了自家厨房的延伸。
另一种可能
拐过两个街口,我又发现了家类似的店——霍州个性工坊简餐。这家更特别,每天只做叁道菜,菜单写在门口的小黑板上。“今天吃土豆烧鸡块怎么样?”扎着围裙的老板娘笑着迎上来,“土豆是北山农户早上刚送来的。”
她边说边带我参观她的工作区。陶土罐里插着野花,料理台上摆着粗陶碗碟。“我不追求翻台率,”她搅动着锅里的汤,“就想让每个人吃完都能舒坦地叹口气。”墙上的照片记录着食材来源:挂着露水的青菜、沾着泥土的萝卜。这种透明让人安心。
常来的退休教师告诉我,他喜欢在这里边吃边和老板娘聊天。“比在家里吃饭还自在,饭好了有人喊你,吃完不用洗碗。”他说这话时,手机响个不停,却只是看了一眼就按掉了。“在这儿,时间好像走得慢些。”
夜幕降临,两家店的灯光在巷子里格外温暖。透过玻璃窗,能看见叁叁两两的食客在慢慢用餐。有人独自看书,有人低声交谈,还有人只是望着窗外发呆。这种轻松的氛围,大概是标准化餐厅难以复制的。
回到家,冰箱里的速冻饺子突然没了吸引力。想起工作室里飘散的饭菜香,想起老板娘说的“舒坦地叹口气”,忽然明白人们为什么愿意专程去找这样的地方吃饭。在讲究效率和标准化的时代,这些小店固执地守着灶火,用最家常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推门而入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