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初中生一小时50元,初中生一小时50元临沧
那天在小区布告栏看到一张手写广告:"临沧初中生一小时50元,辅导小学作业"。字迹稚嫩,却像颗小石子投进心里,漾开层层涟漪。
五十块钱能做什么呢?在临沧,或许是一杯奶茶加份点心,或许是半场电影票。但用五十块钱买一个初中生的一小时,这笔账怎么算都让人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这孩子是自愿的吗?家长知道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大人们的主意?
五十元背后的身影
我仿佛能看见那个孩子——校服洗得发白,书包肩带缝过两次。周末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睡懒觉,他已经坐在别人家客厅,翻开小学数学课本。手指还带着钢笔水的痕迹,眼神却格外认真。毕竟,这可是他挣来的五十元。
说实话,我小时候也帮邻居看过孩子,但那纯粹是邻里互助。现在不同了,什么都明码标价。不过转念一想,也许这孩子正急需这笔钱——买参考书?交课外班费用?或者,只是想给妈妈买条围巾当生日礼物?
临沧初中生一小时50元,这个价格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比大学生家教便宜,比托管班贵。家长选择他,可能是觉得初中生更容易和孩子沟通,也可能是单纯为了省钱。
两个家庭的考量
请家教的这家人,应该也是普通家庭。大几百的一对一家教请不起,放托管班又怕孩子贪玩。找个初中生,既能陪写作业,花费又适中。只是他们是否想过,这个来当小老师的初中生,会不会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
我认识个妈妈,她就常请初中生来陪女儿写作业。她说这些"小老师"特别认真,生怕教错题目,每次来之前都要自己先复习一遍。"等于两个孩子都在学习",她这么认为。这话不假,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那个贴广告的初中生,现在还好吗?期中考试考得怎么样?还能挤出时间和小伙伴打球吗?这些问题,广告纸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给不了答案。
其实在临沧这样的小城,初中生一小时50元的现象不算罕见。有的是亲戚介绍,有的是熟人牵线。大家似乎都习惯了这种"互帮互助",只是以前不讲钱,现在开始明算账。
换个角度想,这孩子至少是凭自己的知识在挣钱,比伸手向父母要强。但转念又担心,太早接触金钱交易,会不会让他过早失去童年的纯粹?这个问题,就像午后的影子,拉得老长。
夜深了,布告栏上那张纸条在风中轻轻晃动。"临沧初中生一小时50元"这行字,在路灯下忽明忽暗。它不只是简单标价,更像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注脚,记录着我们都在经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