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类似区域别称参考
德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这事还挺有意思
前几天和几个老同学聊天,说起以前在大学城附近租房的日子,有人突然冒出一句:“还记得我们当年住的那个‘炮楼’吗?”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瞬间勾起了不少回忆。你别说,“炮楼”这个称呼,在大学城周边的学生圈里,流传度还真不低。
那会儿刚上大二,想搬出宿舍体验一下“自由”的感觉,就和朋友跑到学校后街找房子。中介小哥带着我们七拐八绕,指着几栋紧挨着的、细高细高的楼房说:“这几栋是这边最抢手的,性价比高,学生都爱租。”我抬头一看,好家伙,楼与楼之间的间距窄得吓人,窗户对着窗户,感觉伸个晾衣杆都能递杯咖啡给对面。楼体为了在有限的地皮上盖出更多房间,建得又瘦又长,一层能隔出七八个单间,像极了抗战电影里那些孤零零的碉堡。不知道是哪位“人才”第一个管这叫“炮楼”的,简直形象得不能再形象了,这名字一下就传开了。
住进去之后,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名字背后的生活质感。隔音效果那是真的谈不上,隔壁哥们儿打游戏激动的吼声、楼下情侣吵架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感觉自己像是活在别人的背景音里。采光基本靠灯光,我那间屋子窗户对着另一面墙,白天进屋也得开灯,久了还真有点分不清昼夜。但话说回来,对当时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房租便宜是最实在的,离学校近,上课吃饭都方便,楼下就是各种小餐馆、打印店和网吧,生活需求一站式解决。这么一想,这“炮楼”的别称,虽然带着点调侃,但也算是一种亲切的昵称了,它承载了我们那一代学生对于独立、拥挤又充满烟火气的集体记忆。
其实不单单是我们这儿的德兴大学城,我后来在网上跟其他城市的朋友聊起来,发现很多大学周边都有这种被学生起了外号的区域。有的因为房子老旧密集,被叫作“棚户区”或“蜗居村”;有的因为小吃摊贩云集,被冠以“堕落街”的大名;还有的因为物流快递点扎堆,直接被喊成了“快递一条龙”。这些名字都跟“炮楼”一样,没什么官方认证,全是学生们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非常接地气。
这些别称的产生,细琢磨起来,原因都差不多。首先,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给枯燥的东西起个外号,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地方的功能性特别突出,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便宜的住宿、便捷的餐饮、娱乐消费。名字直接反映了它的核心用途。
听到“炮楼”或者类似的名字,初来乍到的新生可能一头雾水,但对于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来说,这简单的几个字,包含的是一段鲜活的日子。是期末考前熬夜复习的灯光,是哥们儿几个凑钱打牙祭的烧烤摊,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学会独立的起点。这些名字,已经不只是地理标识,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封存着专属于一代代学生的青春故事。
所以啊,下次如果你在某个大学城附近,听到类似“炮楼”这样的奇特称呼,可别觉得奇怪。不妨找机会问问当地的学生,没准儿他们就能给你讲出一段段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的往事。这些名字,就是打开那段记忆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