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化州茶叙选举海选工作坊
说起化州喝茶这件事啊,老陈最有发言权。他每天下午叁点雷打不动要去人民路的广府茶楼,点一壶普洱,配两件虾饺,这份闲情一坚持就是二十年。可最近这半个月,老陈的固定行程里多了件新鲜事——每次喝完茶总要绕到隔壁巷子,在那家新开的“化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门口张望片刻。
要说这工作室也真会挑地方,就开在茶馆林立的旧城区。古香古色的木招牌旁边,还挂着块“化州茶叙选举海选工作坊”的牌匾。路过的人十个有九个会犯嘀咕:这到底是喝茶的地方还是搞选举的?
茶香里的民主议事
我也是偶然撞见老陈第叁次在门口转悠,才跟着他踏进那道镶着铜环的木门。推开门的瞬间,茶香混着人声扑面而来,叁十来平的空间里摆了八张方桌,每桌都围坐着街坊邻居。靠墙的博古架上既陈列着各色茶饼,也整整齐齐码着投票箱——这场面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穿香云纱衬衫的李掌柜笑着迎上来:“咱们这儿啊,既是喝茶聊天的地方,也是街坊们推选社区代表的场所。”他指着墙上贴的红纸,上面用工笔小楷写着本月要商议的叁件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邻里节活动方案、社区花园改造。“大家边喝茶边讨论,有合适的人选就直接推举。”
这时靠窗那桌突然热闹起来。穿格子衫的王叔正比划着说:“我觉得老周合适!他退休前在建筑公司干过,装电梯的事门儿清。”被点到名的老周连忙摆手:“我这人就会看看图纸,还是刘姐细心,上次修花坛就是她出的主意。”桌上茶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青瓷茶杯在众人手里传递,讨论声和茶杯碰撞声交织成特别的旋律。
老陈在我耳边低声说:“比社区开会自在多了是吧?在这儿说话不用打草稿,想到什么说什么。”他指着正在续水的阿姨,“那是开茶庄的林婶,自愿来帮忙的。她说在这儿能听见最实在的声音。”
从茶桌到选票的奇妙转变
我挑了张角落的桌子坐下,要了杯凤凰单丛。邻桌几位阿姨正在认真填写推荐表,穿碎花裙的阿姨犹豫着问:“选楼长是不是得选经常在家的?上班族早晚不见人,有事找不到多耽误事。”她对面的卷发阿姨接话:“还得懂点法律常识,现在小区里租客多,管理规约要讲清楚。”
这种讨论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的榕树下议事。那时候村里有大事,长辈们就聚在榕树下泡工夫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事情定了。现在城市化让邻里关系淡漠,可在这间工作室里,我好像又见到了那种久违的温情。
化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最妙的是把严肃的选举变成了茶余饭后的自然交流。没有横幅标语,没有正式演讲稿,就是在斟茶递水的间隙,在品尝茶点的轻松氛围里,完成民主协商的过程。墙上贴着的“议事规则”也很特别:每人发言不超过一壶茶的时间,反对意见要说“这杯茶我有点不同看法”,表决时举茶杯代替举手。
临走时我问李掌柜怎么想起这么个点子。他正在给紫砂壶续水,闻言笑了笑:“茶道讲究和敬清寂,选举追求公平公正,其实道理是相通的。让大家在舒服的环境里说真心话,选出来的人自然最得民心。”
老陈后来成了他们那栋楼的业主代表,据说是某次喝茶时被邻居们一致推举的。现在他每天还是叁点去喝茶,不过总会带个小本子,邻居们有什么想法都爱找他说道。有回我在菜市场碰见他,他拎着菜篮子乐呵呵地说:“以前觉得民主协商是电视里的事,现在明白了,就是找个让大家都能说话的地方。”这话简单,却让我琢磨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