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毕节男士常逛的小巷
一条青石板路
你说毕节男人下班后喜欢去哪儿?问十个人,有八个会笑着朝老城区努努嘴。那一片儿,尤其是几条名字都快被风雨磨平的小巷子,像是藏着什么宝贝。
我说的不是旅游图上画出来的那种仿古街,而是真真切切活了上百年的老巷。巷子不宽,两边是斑驳的砖墙,有些地方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字迹模糊,却透着岁月的劲儿。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油光发亮,下雨天走上去,得格外小心,滑。
这巷子里的白天和晚上,完全是两副面孔。白天,多是些老人家坐在自家门槛边,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可一旦日头西沉,巷子里就渐渐活泛起来。
烟火气儿与人情味儿
为啥毕节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有这么大魔力?我觉着吧,头一个就是那股子放松的劲儿。你从单位出来,西装革履的,浑身绷着。可一拐进这巷子,就好像进了另一个世界。
巷子深处,藏着好些不起眼的小店。有的甚至连个正经招牌都没有,就门口挂个木板,用粉笔写着“炒饭”“酸汤”。老板多是熟人,见了面不用你开口,“老样子?”你点点头,寻个靠墙的小马扎坐下。没一会儿,一碗滚烫的豆汤面,或者一锅酸辣开胃的豆米火锅就端了上来。那味道,是大酒店里学不来的。
在这儿,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毕节男人。有刚下班,还穿着工装的技术员,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一边看着手机里的球赛;有中年的大哥,叁两好友聚在一起,也不多话,就着小菜喝点本地酿的包谷酒,话匣子慢慢才打开;甚至还能见到些穿着讲究的生意人,脱了外套,解开领带,毫无形象地坐在矮凳上,吃得满头大汗。
大家在这方小天地里,仿佛都卸下了一层外壳。聊的也不是什么宏图大业,多是家长里短,孩子升学,或是抱怨几句工作上的烦心事儿。这些话,在光鲜亮丽的办公室说不出口,但在巷子深处昏黄的灯光下,伴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说出来就舒坦多了。
巷子里的老手艺
除了吃的,这些毕节男士常逛的小巷里,还藏着不少老手艺人。往里再走走,你可能就会撞见一个剃头摊子。老师傅用的还是那种老式推子,手法极稳。躺在那张有点年头的铸铁椅子上,热毛巾往脸上一敷,听着推子在耳边清脆的“咔嚓”声,能让人迷糊得睡过去。理完发,师傅还会给你刮个面,细致的很。这手艺,现在城里发廊的小年轻,怕是不会了。
再比如修鞋的、缝补衣服的师傅,也总是在巷子的一角支着个小摊。他们话不多,只是埋头做活,那专注的神情,让人觉得安心。有时候东西坏了,不是第一时间想着买新的,而是下意识地想着,“拿去巷子里看看,老师傅能不能修。”这种念想,本身就带着一种温度。
这么一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其实织成了一张网。它网住了毕节男人的胃口,网住了他们偶尔需要倾吐的心事,也网住了一些正在慢慢消失的传统和人情。
城市一天一个样,高楼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宽。但在很多毕节男人的心里,拐进那条熟悉的、有点昏暗的小巷子,闻到那股熟悉的油烟味和潮湿的青苔气,才算是真正回了家,找到了那么一点儿,让自己喘口气的踏实感觉。这感觉,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