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女人找鸭子是在上面还是下面,乐山女性寻鸭位置讨论
乐山城的老街上,有位张阿姨大清早就满巷子转悠,逢人就比划着问:"看见我家那只花脖子鸭子没?你说是扑腾到房顶上了,还是钻到哪个桥洞底下去了?"
这问题听着简单,可街坊们愣是分成两派争论起来。卖豆腐的老王抹着汗说:"鸭子嘛,肯定是往高处走!上次我家那只愣是飞上灶台,把刚蒸好的米糕叼走了。"而对门李奶奶却直摆手:"你懂什么,鸭子找食都往河滩淤泥里钻,准是藏在哪块石头缝里。"
鸭子这事真不简单
说来也怪,乐山这地方叁江汇流,既有悬崖峭壁,又有浅滩洼地。我瞅着江心的凤洲岛,突然琢磨出点味儿来——鸭子要是停在沙洲高处吧,能防着涨潮;要是藏在芦苇深处呢,又能避开老鹰。这不就跟咱们乐山女人持家似的?去年发大水时,开茶馆的刘嫂直接把麻将桌搬上阁楼,转头又带着姐妹在齐膝的水里捞家具。
记得小时候见邻居赵婶找走丢的麻鸭,她先是爬到晾衣杆上张望,接着又猫腰钻进防空洞。最后你猜怎么着?那鸭子竟在废弃的乌篷船里孵蛋呢!船半沉在水里,鸭窝恰好在船舷那个不高不低的位置。
其实这种寻找透着乐山人的生活智慧。就像张阿姨后来笑着说的:"哪有什么固定套路?今天它可能在树杈上打盹,明儿个说不定就在浅滩捉泥鳅。关键得晓得它什么时候爱往高处站,什么时候喜欢往低处猫。"她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岷江边看到的场景:几个姑娘挽着裤腿在河滩摸螺蛳,而她们的背篓都挂在岸边的黄桷树杈上。
现在路过滨江路,还常看见有意思的画面。有些年轻妈妈让孩子坐在石栏杆上看江景,自己却蹲在下面系鞋带;菜市场里卖花椒的大姐,总是把秤盘举得老高,装香料的竹篓却搁在脚边。这种上下之间的自如切换,倒跟找鸭子的道理莫名契合。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乐山女人寻鸭时那种上下求索的劲头,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雾锁凌云山时的光景,云缠着山腰,船行在江心,哪分得清何处是上何处是下呢?
黄昏时又遇见张阿姨,她正提着竹篮往家走。"找着啦?"我问。她眯眼指着远处:"喏,自己回来了——翅膀上还沾着树叶子,脚蹼带着河泥印。"那只花脖子鸭一摇一摆地,时而跳上石阶,时而钻进菜畦,自在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