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100元小胡同,百元寻觅锦州巷里人家
要说锦州城里最接地气的地方,还得数那些藏着故事的小胡同。前几天听邻居老李念叨,现在一百块钱能干啥?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去锦州100元小胡同转转就知道了。
我揣着张百元钞票,半信半疑地钻进离车站不远的一条巷子。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旁是有些年头的红砖房。刚过拐角就闻到炸酱面的香气,系着围裙的大婶在店门口招呼:“进来尝尝呗,咱们这炸酱面十五块管饱。”
巷子里的百元滋味
这话倒是不假。沿着窄窄的巷子往前走,烙饼的铛子滋滋作响,刚出炉的烧饼冒着热气,一块五一个。卖豆腐脑的摊子支着蓝布篷,叁块钱一碗,浇上卤汁再淋点辣椒油,坐在小马扎上就能解决一顿早饭。才花了不到五块钱,胃里就踏实了。
再往里走,修补衣服的大爷坐在门槛里边,老花镜滑到鼻尖上。我拿了条开线的裤子给他,他眯着眼穿针引线:“十块钱,马上好。”隔壁修鞋的摊子摆着各种鞋底,大姐乐呵呵地说:“现在年轻人还知道来这儿修鞋的真不多。”
走着走着,看见个卖旧书的小铺。老板正给书掸灰,见我进来就说随便看。我在书架间翻了半天,居然找到本八十年代的《锦州地方志》,才要二十块。老板一边收钱一边说:“这书现在可难找喽,你算来着了。”
日头快到头顶,我在家小馆子点了盘锦州特色的烀饼,配碗羊杂汤,统共叁十八。拼桌的是个本地大哥,他说这条巷子他走了几十年:“别看现在旧,早先可热闹了。这些老手艺、老味道,别处真不好找。”
下午在胡同深处发现个理发店,老师傅用的还是老式推子。剪完头发照照镜子,挺利索,才收十五。老师傅说他从十八岁就在这干,现在儿女都劝他关门,他摇摇头:“街坊邻居都熟门熟路的,舍不得。”
天色渐晚,我站在巷口掏掏口袋,早上那张百元钞居然还没花完。这一天下来,吃饱了,裤子修好了,买了书,理了发,手里还剩下几个钢镚。这百元寻觅锦州巷里人家的经历,让我忽然明白了老李那句话的意思。
如今商场里吃顿饭动辄上百,剪个头发也要好几十。可在这锦州100元小胡同里,一百块钱真的能实实在在过一天。更重要的是,这些巷子里保留着这座城市最本真的模样——那种街坊邻居见面打招呼、店家认得老主顾的温情。
华灯初上,我回头看了眼渐渐亮起灯火的小胡同。修补摊的大爷正在收摊,书店老板在门口抽烟,理发师傅锁上门推着自行车出来。他们构成着这条巷子的心跳,让百元小胡同的故事继续在锦州的街巷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