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学生品茶工作室,东港学子茶艺交流社
这几天路过学校后街,总能看到一个新招牌——东港学生品茶工作室。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这名字就觉得挺特别的,你说现在年轻人不都爱喝奶茶咖啡嘛,怎么突然冒出个专门品茶的?
怀着几分好奇,我推开了那间挂着竹帘的玻璃门。迎面飘来的不是想象中沉闷的老茶庄气息,而是清雅的茶香混着年轻的笑语。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围坐在原木茶台前,有个男生不太熟练地端着闻香杯,旁边扎马尾的女生笑着提醒他手腕要再压低些。
茶香里的慢时光
工作室的负责人是经管系大二的小林,他边烫洗着白瓷盖碗边和我聊天:“刚开始好多同学觉得喝茶是老人家的事,后来发现压力大时来这儿坐坐,比刷手机放松多了。”他轻轻注水,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就像现在,等这泡茶的一两分钟,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确实,看着青绿的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苏醒,慢慢沉浮,时间仿佛也放慢了脚步。隔壁桌几个同学在比较不同产区的龙井,讨论着豆香和兰花香的区别,那认真劲儿不亚于在实验室做研究。
这让我想起上次来参加他们的春日茶会。那天正好下雨,雨水顺着玻璃窗滑落,屋里蒸腾着氤氲茶汽。有个文学院的女生带来自己抄的茶诗,大家传阅着,偶尔停下来抿口茶。没有人急着刷手机,也没有人焦躁地看时间,这种专注当下的体验,在如今快节奏的校园里确实难得。
不止是喝茶的地方
东港学子茶艺交流社每周都有固定活动。周叁晚上是茶叶知识分享,周末则常常组织茶器鉴赏或时令茶会。上次清明前的采茶季,他们竟然联系到城郊的茶园,组织二十多个同学去体验手工炒茶。
“最开始就是几个爱喝茶的同学凑在一起,”小林给我续了杯茶,“没想到现在微信群里快叁百人了。有些大四的学长学姐毕业了,还经常在群里分享他们在各地发现的好茶。”
这种由兴趣凝聚的圈子很奇妙——没有学分,没有强制安排,大家就是单纯地因为喜欢而聚在一起。我注意到他们的茶具架上贴着小纸条,仔细一看是使用注意事项,字迹各不相同,看来是大家自发写上去的。
上次来的那个有点内向的大一学弟,现在居然能从容地主持小型茶会了。他说第一次来时连茶盘都不认识,现在却能品出不同山场水仙的细微差别。这种成长,可能比学会泡茶本身更有意义。
窗外夕阳西斜,茶台旁的同学们开始收拾器具。有个女生细心地把茶渣倒进专门的容器,说是要拿去堆肥。小林整理着茶饼,说起下个月打算和美术社合作,办个“茶与画”的主题活动。
走出工作室,身上还留着淡淡的茶香。回头望去,暖黄的灯光透过竹帘,在暮色中格外温暖。这个藏在校园角落里的小空间,就像茶汤里慢慢舒展的叶片,安静地滋养着一些东西——可能是对传统的亲近,可能是忙碌中的片刻宁静,也可能只是年轻人因共同爱好而聚在一起的简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