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学院后街如今游玩如何
记忆里的烟火气
那天刷手机,脑子里冷不丁就冒出个念头:邛崃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这问题一出来,自己都愣了一下。想想看,得有七八年没回去看看了。那条街,可是我们当年读书时,除了教室和宿舍之外的“第叁空间”。
记得那时候,下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简直就是冲锋号。我们几个室友,勾肩搭背地就往学院后街冲。空气里永远混杂着铁板鱿鱼的滋滋声、奶茶的甜腻香气,还有路边小贩的吆喝。那家“张姐冒菜”是我们的据点,便宜、量大,味道还特别足。每次去,张姐都会笑眯眯地给我们多抓一把豆芽。另一头的水果摊,阿姨总能精准地挑出最甜的西瓜,一切两半,插上勺子,就是我们夏日傍晚最美的享受。
所以啊,当“学院后街如今游玩如何”这个问题缠上我的时候,心里还真是有点打鼓。城市建设这么快,好多老街都变了样,它会不会也……带着这份好奇,我决定亲自回去一趟。
走到街口,第一感觉是,整洁了。以前随意支在路边的流动摊贩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装修得更精致的小店。那家熟悉的奶茶店居然还在,不过招牌从手写的换成了发光的尝贰顿屏,店里也摆上了几张能拍照打卡的颈苍蝉风桌椅。我点了一杯当年最爱的口味,味道嘛,似乎比记忆里淡了一点,不知道是配方变了,还是我的口味变了。
往里走,惊喜地发现“张姐冒菜”的招牌还倔强地立在那里。推门进去,熟悉的辛辣香气扑面而来,张姐抬头看到我,眼神里带着点辨认的痕迹。我笑着说:“张姐,老样子,多放豆芽。”她一下就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是你啊!好久没来了,毕业了吧?”那一刻,心里突然就暖了一下。有些东西,看来还没丢。
当然,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卖文具和饰品的小铺子,现在好几家都变成了自助照相馆和剧本杀店。一群年轻的学生叽叽喳喳地从里面出来,讨论着刚才的剧情,脸上是我们当年吃饱喝足后一样的满足感。街角还新开了一家猫咖,几只胖乎乎的猫咪在橱窗里慵懒地打着盹。看来,这条街也在跟着时代走,换着法子吸引现在的年轻人。
我站在街中间,看着来来往往、面孔青涩的学生们。他们和我们当年一样,在这里寻找着课业之外的轻松和快乐。店铺的招牌在变,流行的玩意在变,但这条街的功能好像没变——它依然是学生们一个温暖的“落脚点”,一个能暂时放下课本、喘口气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心里存着“邛崃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这个疑问,那我的答案是:值得一来。它或许没有了我们记忆中的那种“野”味儿,但新的生机已经注入。来这里,你不仅能找到一点过去的影子,安慰下怀旧的情绪,也能看到它现在鲜活的模样。最重要的是,那份独属于校园后街的、轻松又热闹的氛围,依然还在空气里飘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