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品茶上课工作室,高邮茶艺研习课堂
走进高邮品茶上课工作室,一股清雅的茶香就飘了过来。临窗的茶席上,几位学员正专注地看着老师的手势——紫砂壶在空中划出柔和的弧线,琥珀色的茶汤恰好在杯中盈满七分。这里没有急匆匆的节奏,只有温润的光线映着青瓷茶具,让人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
穿着棉麻茶服的老师放下茶壶笑道:“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泡同样的茶叶,味道就是不一样?其实啊,差的就是那一点点水温,还有注水时手腕的力度。”她边说边示范,热气从壶口袅袅升起,“你看,水要顺着杯壁慢慢走,像对待老朋友那样温柔。”
从茶盏里品出生活的温度
坐在角落的李姐是工作室的常客。她以前总觉得喝茶是老年人的消遣,直到有次被朋友拉来参加茶会。“那天老师让我们盲品叁款龙井,我居然能喝出哪款带着炒豆香!”她摸着温热的杯壁,眼神发亮,“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来这儿,手机静音两小时,整个人都舒展开了。”
这样的转变在工作室里并不少见。有个做程序员的小伙子第一次来时,连茶叶都认不全,现在不仅能准确分辨六大茶类,还学会了用盖碗泡出岩茶的花果香。他说在这儿找到的专注力,比喝多少杯咖啡都管用。
高邮茶艺研习课堂最特别的地方,是让复杂的茶道变得接地气。老师从来不让学员死记硬背,而是让大家用舌尖去感受——为什么这泡太平猴魁会有兰花香?为何那泡熟普洱喝出糯米味?在一次次举杯的过程中,那些书本上的术语都化作了舌尖的真实体验。
茶香里的慢时光
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室内茶香愈发浓郁。老师正在讲解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具:“别以为贵的就好,就像这把普通的白瓷壶,反而最能保持绿茶的本味。”她转动着手里的品茗杯,“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每片茶叶的故事。”
学员们围坐成半圈,有人认真记笔记,有人举着手机拍茶汤颜色。新来的小姑娘第一次尝试茶筅打抹茶,手腕抖得厉害,旁边的阿姨就笑着接过工具:“我来教你,要像这样画‘惭’字......”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发生。高邮品茶上课工作室不单单是传授技艺的地方,更像是个让人喘口气的驿站。带着烦心事来的客人,往往在喝完第叁泡茶后,眉头就不知不觉舒展开了。或许正如老师常说的:“茶不过两种姿态——浮与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态——拿起与放下。”
夕阳斜照进工作室时,今天的课程临近尾声。老师往茶壶里添了最后一次水:“这泡尾水最甜,就像日子,慢慢品才能尝出真味道。”几位熟客还舍不得走,约着下周要来尝试新到的凤凰单丛。瓷杯碰撞发出清脆声响,混着渐弱的蝉鸣,在茶香里飘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