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学生约附近500一次,附近学生500一次绵阳约

发布时间:2025-11-04 07:39:47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傍晚的对话

上周在园艺山喝咖啡,隔壁桌两个男生的对话飘进耳朵。“你说现在这年轻人都在想啥呢?”穿灰色卫衣的男生边刷手机边摇头,“我刚才刷到个帖子,标题写的绵阳学生约附近500一次,开始还以为是啥特殊服务,结果点进去一看,居然是找家教。”他对面的朋友噗嗤笑出来:“你想啥呢?现在家教市场都这么打广告了?”

这事有点意思。我掏出手机搜了搜,发现类似的说法还真不少。想想也是,现在家长对教育舍得投入,大学生课余时间找兼职,家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次课两小时,收费五百块,在绵阳这种城市算是正常价位。只不过这广告打得,真是让人第一眼容易想歪。

我家表弟去年刚考上西南科技大学,今年也开始带学生了。他跟我说,现在家教市场竞争挺激烈,不发点吸引眼球的广告,根本没人注意。“哥,你是不知道,我发‘985大学生家教’都没人理,改成‘附近学生500一次’,咨询的人反而多了。”他说这话时有点无奈,但眼神里又带着点小得意。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附近学生500一次这种说法,我心里也咯噔一下。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现在年轻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吗?直接、简单、抓眼球,虽然容易引起误会,但效果确实立竿见影。表弟现在带了叁个学生,周末排得满满当当,一个月下来收入挺可观,比他很多同学在餐厅打工强多了。

不过这种广告方式确实值得商榷。我认识的一个家长王姐就说,她第一次看到这种广告时直接划过去了。“要不是朋友推荐,我根本不会考虑。”她说,“现在找个靠谱家教跟找对象似的,得层层筛选。”她最后选了个绵阳师范学院的大叁女生,教她读初二的儿子数学,效果还不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知道可能产生误解,大家还是爱用这种表述呢?我觉得吧,一方面是现在信息爆炸,不这么写根本没人注意;另一方面,这种说法确实精准抓住了家长的两个需求:距离近、价格明确。至于“学生”这个身份,既说明了家教的身份,又暗示了相对便宜的价格——比培训机构专业老师低,但比普通兼职生水平高。

表弟跟我说过他定价的考量:“一次课五百,在绵阳算中等偏上。太低了家长觉得你水平不行,太高了他们宁愿去培训机构。五百这个数刚好,家长能接受,我也觉得值。”他现在每周往返于学校和各个小区之间,最远跑到高新区,公交车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累是累点,但挺充实。”

话说回来,这种绵阳学生约附近500一次的广告模式,倒是折射出家教市场的某些变化。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精明,不再只看重名校光环,更在意实际效果。表弟带的一个初叁学生,上学期数学还不及格,这学期居然考到了八十多分。家长高兴,直接给他包了个红包。“那种成就感,比赚钱还开心。”表弟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

其实想想,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还是要靠真本事说话。就像我表弟,现在靠着家长之间的口口相传,根本不用再发那些博眼球的广告了。毕竟在家教这个行当里,口碑才是最好的名片。

夜幕降临,园艺山的咖啡厅亮起暖黄的灯。隔壁桌的男生还在聊天,不过话题已经从家教转到了晚上吃什么。我抿了口咖啡,心想或许明天该约表弟吃个饭,听听他最近又有什么新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