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学院外援女,潞城学院外部女生支援
潞城学院的林荫道上,最近总能看到几个陌生面孔的女生夹在人群里。她们背着双肩包,手里抱着文件夹,步伐比周围学生要匆忙些。这些姑娘不是本校学生,却经常出现在教学楼和图书馆,这让我想起去年篮球联赛时的场景——那时我们学校啦啦队缺人,也从外面请了几个专业学员来帮忙。
说起这个“外援女”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上周叁我在叁楼自习室,看见个扎马尾的女生在帮艺术系排舞蹈。她示范动作时绷直的脚背,转身时扬起的发梢,明显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旁边同学小声告诉我,这是从省艺校请来的“外援”,专门指导迎新晚会的节目。难怪最近艺术汇演水平提高不少,原来是有“外部女生支援”在发挥作用。
校园里的隐形课堂
其实不光是文艺活动,上个月英语竞赛集训班也来了两个“外援女”。其中那个短发女生特别厉害,能同时用叁种方法解构长难句。她讲题时总爱说“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把复杂的语法变得像拼图游戏。后来才知道,她是隔壁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在专门做竞赛辅导。那段时间,教室后排总是坐得满满的,连窗外都站着旁听的人。
这些外来姑娘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种说不清的新鲜感。她们说话不像老师那样一板一眼,偶尔会蹦出几个网络流行语,讨论问题时习惯性掏出手机查资料,这种随时随地学习的状态,慢慢影响着身边的同学。我注意到,现在图书馆里举着手机查文献的人变多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吧。
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土木工程系请来的那个女生。她穿着印有“中铁建设”字样的工装,皮肤晒得黝黑,却能把枯燥的测绘课讲得生动有趣。她带着大家在校园里边走边测,随手指出路灯基座的倾斜度,或者解释宿舍楼防震结构的特点。有次她突然蹲在路边,用树枝在地上画起承重图,周围瞬间围上来二十多个学生。
这些“潞城学院外援女”就像校园里的流动风景。她们不占编制,不拿固定工资,却填补了某些教学空白。听说学校正在考虑把这种“外部女生支援”做成长期项目,或许下学期我们会看到更多带着不同背景的姑娘出现在课堂上。这让我想起教学楼墙上那句话“流水不腐”,有时候,外来活水确实能让池塘更有生机。
当然也有人担心过多依赖外援会影响本校师资发展。但就我观察,这些姑娘反而激发了老师的教学热情。上次听系主任开玩笑说,现在备课得多准备几套方案,不然容易被“外援”比下去。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学生。
黄昏时分,我又看见那几个外援女生抱着材料往校门走。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校园里背着书包的学生身影交融在一起。或许教育就是这样,本来就不该有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