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水磨工作室喝茶,莱州水磨坊品茶时光
推开莱州水磨工作室那扇木门的时候,院子里正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墙角的老石磨静默地立着,磨盘上的纹路被岁月磨得温润。穿着棉麻布衣的茶艺师朝我点点头,继续不紧不慢地注水。水从铜壶嘴里流出,落在紫砂壶中,声音清脆得像山泉敲石头。
我在茶席前坐下,看着她温杯、投茶、冲泡。动作行云流水,没有半点刻意。她递来第一泡茶时笑了笑:“这水是用老磨坊那口井打的,甜。”
石磨转动中的茶香
说实话,我原以为这地方就是个普通的茶馆。直到茶艺师领我走到后院,看见那台还在运转的水磨,我才明白“工作室”叁个字的含义。清澈的水流推动木轮,石磨缓缓转动,新磨的玉米面簌簌落下,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朴素的香气。
“很多人觉得奇怪,喝茶为什么还要留着这老物件?”茶艺师抓了把新磨的面粉,任它们从指缝间流下,“可是你不觉得吗?磨盘转一圈是一圈,就像泡茶,急不得的。”她说话时,石磨发出规律的吱呀声,和茶台上煮水的声音一应一和。
我端起茶杯,这回仔细品了品。茶汤在舌尖转了两转,还真的不太一样——井水的清甜衬得茶味更活泛了,像是给龙井注入了魂儿。
“这磨坊有百年了吧?”我望着被磨得发亮的木轴。
“我太爷爷建的。”她添了道水,“现在留着它,倒不是为了磨多少面,就是觉得——这么好的莱州水磨工作室喝茶的氛围,少了它,味道就不对了。”
这话让我愣了愣。是啊,石磨转动的节奏,井水的清冽,还有这完全不赶时间的冲泡,原来都是这杯茶的一部分。
旁边来了几位熟客,不用招呼就自己坐下了。茶艺师给他们换了大点的盖碗,抓了把红茶。没人玩手机,大家就看着石磨一圈圈转,偶尔聊两句茶叶,或者什么都不说。
“你们天天来,不腻吗?”我忍不住问。
一位大姐笑了:“这莱州水磨坊品茶时光啊,像老朋友见面。今天这泡茶和昨天那泡,哪怕同一个罐子取的,味道也会变。”她指了指窗外的树,“你看,光线的角度不一样,喝茶的心情不一样,连风吹过来的湿度都不一样。”
说得真妙。我这才注意到,斜阳正透过木格窗,在茶席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偶尔有麻雀落在院中,啄食撒落的面粉。这一切,都成了品茶时微妙的变数。
茶艺师又给我续了一杯,这次换了武夷岩茶。说来也怪,在石磨的陪伴下,连岩茶那股矿物质的凛冽都柔和了几分。
“其实啊,”她若有所思,“磨盘转得慢,才能把粮食的精华都磨出来。喝茶也一样,慢下来,才能品出滋味。现在人太忙了,忙得连好好喝杯茶的工夫都没有。”
天色渐晚,石磨的影子拉得老长。我该走了,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暮色中,石磨、茶席、还有那些悠闲的茶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才理解为什么这里不叫茶馆,而叫工作室。在这里,喝茶不只是解渴,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对于时间的创作。
走在回城的路上,唇齿间还留着那缕茶香。忽然想起茶艺师送我出门时说的话:“有空再来坐坐,咱们的磨坊转得慢,但总会转下去。”是啊,在这什么都求快的年代,有个地方还固执地守着这样的莱州水磨工作室喝茶方式,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