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98场体验分享,兰溪98场体验见闻

发布时间:2025-11-03 06:28:12 来源:原创内容

说来也巧,那天原本只是想去兰溪的老街逛逛,结果被一阵欢快的音乐声吸引,拐进了一条青石板巷子。巷子尽头有座改建过的老厂房,门口挂着块木牌——“98场”。我当时心里还嘀咕,这名字挺特别,是演出呢还是展览?

掀开厚重的门帘,里头别有洞天。高高的穹顶下悬着暖黄色的吊灯,几排长条木桌随意摆放着,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茶香和现磨咖啡的味道。最吸引人的是正中央那个小舞台,一位老师傅正调试着手中的叁弦琴,旁边站着个穿青布长衫的年轻人。

意想不到的表演

表演开始,年轻人开口唱的却不是传统戏曲,而是用当地民谣的调子,唱起了兰溪的市井生活。歌词里是菜场的吆喝声,是江边洗衣的棒槌声,是老槐树下的棋局。他唱到“豆腐脑挑子晃悠悠”时,台下好几个老人家都会心一笑。这种表演形式挺新鲜,既保留了地方韵味,又带着现代人熟悉的生活气息。

中场休息时,我和邻座的大爷聊起来。他说这个98场原先是纺织厂的仓库,废弃多年,去年才被几个年轻人改造。“98”就是取“旧吧”的谐音,也想做个能长久办下去的地方。大爷每周都来,说在这里能听到“活着的兰溪话”。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确实,那些方言词汇要是不用在生活里、歌声里,慢慢就变成字典里的标本了。

手艺人的小天地

绕到舞台后面,发现还有个偏厅。这里更安静些,几位手艺人正在现场创作。有位大姐在织蓝印花布,梭子在她手里穿来穿去,像鱼儿游水般自在。她见我感兴趣,放慢动作给我看:“现在会这个的少了,但总得有人接着织下去。”她指指墙上挂的作品,有杯垫、桌旗,还有印着现代图案的帆布包,“得让年轻人觉得这东西和他们有关系。”

最打动我的是个做竹编的老人家。他不用任何图纸,手指翻飞间,竹篾就变成了精巧的茶盘。有观众问他收不收徒弟,他笑笑说:“现在人都坐不住,学这个得先学会和竹子说话。”他的手工作品旁边,摆着二维码,扫进去能看到制作过程的视频。这种老手艺和新媒介的结合,让人觉得特别踏实——传统不是被供在神坛上,而是活生生地延续着。

天色渐晚,我离开时又回头看了眼。老厂房在暮色中亮着温暖的灯光,就像个巨大的灯笼。这次偶然的兰溪98场体验分享让我明白,所谓的文化传承,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它可以是一首改编的民谣,一个能装手机的竹编包,或者就是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度过的一个下午。

后来我常想起那个唱民谣的年轻人。他下台时跟我说,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回老家后却迷上了收集老歌谣。“代码会过时,但这些声音要是消失了,就真的没了。”他正在开发一个用当地方言玩的小游戏,想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学会那些快要失传的词汇。这个想法真不错,你说是不是?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