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沐足300包吹,高要洗浴300吹包
这几天路过城西,总能看到“高要沐足300包吹”的霓虹灯牌在夜色里一闪一闪的。说实在的,第一次看见这标语,我心里还犯嘀咕:这年头,洗脚放松都搞得这么直白了吗?
正好前天老同学大刘来高要出差,非拉着我去体验一把。进了店门,前台小妹倒是挺热情,直接介绍说:“我们这儿高要洗浴300吹包,项目齐全,技师手法都专业的。”大刘一听就来劲了,二话不说就办了卡。
等进了包间,我才发现跟想象的还真不太一样。房间挺整洁,摆着两张按摩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艾草味儿。来的两位师傅都是四十来岁的阿姨,手里提着木桶,一开口就是本地口音:“放心啦,我们这儿都是正规手法,做了二十多年了。”
师傅手法确实老道,从脚底到小腿,每处穴位都按得准。边按边跟我们唠家常,说现在生意难做,很多店都开始搞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像是“高要沐足300包吹”这种广告词,说白了就是吸引眼球的说法,其实就是最传统的足浴加推拿。
按到脚底板的时候,我疼得直抽气。老师傅笑呵呵地说:“这里对应的是胃反射区,你们年轻人啊,肯定又熬夜又吃外卖的。”这话说得我跟大刘面面相觑——昨晚我俩确实撸串到半夜。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老手艺
老师傅说着说着就聊起了从前。她说早些年哪有这么多名堂,就是简简单单的捏脚、松骨。现在可好,非得编些新词儿,什么“泰式”“日式”,其实都是基本功换个叫法。倒是“高要洗浴300吹包”这种,虽然听着俗,但至少明码标价,不含糊。
大刘在旁边舒服得直哼哼,插嘴问:“那吹包是啥意思?”老师傅笑得眼睛眯成缝:“就是给你们用热毛巾敷肩颈嘛,热乎乎的气往脖子里钻,不像吹风似的?”这么一说倒也是形象。
做完出来,浑身轻松。大刘扭着脖子说:“这叁百花得值,比在酒店躺着刷手机强多了。”我低头看看确实泛红的脚底,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说的“寒从脚起”,看来这老话真有道理。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街边各式各样的养生馆招牌,忽然觉得“高要沐足300包吹”这种直来直去的宣传,反而让人心里踏实。至少人家明码标价,服务到位,不玩那些虚头巴脑的。
现在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可能真需要这样简单直接的放松方式。不过要说这价格嘛,要是能再亲民些,估计来的人会更多。毕竟天天来确实有点奢侈,但偶尔犒劳下自己,还是挺不错的。
隔壁理发店的王师傅刚好路过,瞅见我们从沐足店出来,笑着打招呼:“体验过了?他们家老师傅确实有一手,我每周都来按一次。”看来在这高要城里,好东西还是靠口碑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