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品茶上课微信,襄樊茶艺学习交流群
最近总有朋友问我,想学点正经茶道该去哪儿找门路。说实话,现在微信群里确实能找到不少资源,就像这个襄樊品茶上课微信,我上个月刚加入时也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
记得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是在长虹路那家老茶馆,老师傅边烫杯子边念叨:“咱们襄阳人喝茶讲究叁炷香,头道闻香,二道品味,叁道回味。”他手把手教我们怎么闻盖香,怎么判断水温,连拿盖碗的姿势都纠正了好几次。那天我才发现,原来以前自己泡茶都是瞎折腾。
茶香里的烟火气
这个襄樊茶艺学习交流群最让人舒服的是,大家都不端架子。有次群里讨论该用多少度的水泡龙井,两位茶友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干脆约在万达金街的茶室现场比试。结果你猜怎么着?用85度水的那位泡出了豆香,用90度水的泡出了栗香,原来不同的水温能激发茶叶不同的特质。
现在每周叁晚上的线上课成了我的固定节目。上周老师讲到汉江水质对泡茶的影响,我特意接了叁瓶水对比:汉江水、矿泉水、纯净水。真的,用汉江水泡本地高香茶特别能激发出那种绵柔的滋味,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了半天。
群里最近在传阅一本泛黄的《襄阳茶事考》,里面记载着明朝时襄樊码头工人用大陶壶泡高末解渴的旧事。原来我们这儿的茶文化从来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带着码头的江湖气,透着市井的烟火味。
前两天新来的小李在群里发问:“为什么我泡的茶总是涩?”老师傅让他拍视频才发现,他注水时总对着茶叶猛冲。其实啊,水柱沿着盖碗边缘缓缓注入,茶叶才不会“挨揍”。这个生动比喻把大家都逗笑了。
有时候觉得,这个襄樊品茶上课微信就像个流动的茶摊。退休的中学教师会分享收藏的紫砂壶,年轻白领则记录着每天喝茶的心情。上周末我们二十多人聚在米公祠旁的新式茶空间,从午后喝到华灯初上,玻璃壶里的白茶从清甜泡到无味,就像生活本身,浓淡都是经历。
昨晚翻看群聊天记录,发现已经存了上百张茶叶图片、叁十多个冲泡视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话:“茶道不在形式,而在当下。”或许正是这群人对生活的认真劲儿,让普通的喝茶这件事变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