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新茶论坛,相近的标题为冷水江新茶交流
一盏茶里的烟火气
前几天路过老街,看见新开的茶铺门口排起长队,突然想起冷水江新茶论坛里茶友们常说的那句话——好茶不该只藏在深巷里。这话说得真在理,就像我们冷水江的茶,明明有独特的兰花香,却总被当成普通的高山茶。说到这儿,倒是想起冷水江新茶交流群里老茶客们的调侃:咱们这的茶啊,像极了本地人的性子,初尝觉得淡,细品才知底蕴。
上个月在茶农老张家尝新茶,他边炒茶边念叨:“现在年轻人总说茶苦,其实是没找到对的门道。”他顺手把刚炒好的茶叶摊在竹筛上,那股带着板栗香的蒸汽扑在脸上,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冷水江新茶论坛里总说“茶有叁次生命”——第一次在枝头,第二次在炒锅,第叁次在茶壶。这话在冷水江新茶交流时被反复提起,但真正站在茶锅前闻着茶香,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意思。
其实喝茶这事儿,讲究的是个缘分。就像论坛里新来的茶友小陈,第一次参加线下品鉴会时,拘谨得连茶杯都不敢端。后来大家围坐在茶台前,看着她从小心翼翼抿一口,到能品出第叁泡的回甘,整个过程就像茶叶在杯中舒展。现在她已经是冷水江新茶交流的活跃分子,上周还带着自己烤的茶点来分享。这种变化,或许就是茶最动人的地方。
记得有回去拜访做了四十年茶的老师傅,他泡茶时总要先对着茶叶轻声说句话。问起缘故,他笑着指指茶壶:“茶叶在等你唤醒它呢。”这话听着玄乎,但看他注水时手腕轻转的动作,突然觉得这不是什么玄妙的仪式,而是人与茶之间的默契。在冷水江新茶论坛的茶友们中间,这样的默契随处可见——有人能品出海拔相差五十米的两片茶园的差异,有人记得每位茶友偏好的水温。
最近天气转凉,论坛里都在讨论该如何调整冲泡方法。李婶在冷水江新茶交流时提出用陶壶保温,张叔则坚持盖碗才能锁住茶香。这种争论年年都有,但最后总会有人打圆场:“器具是死的,茶是活的,人才是关键。”确实,再好的茶具,也比不上用心冲泡的那份诚意。就像昨天尝的那泡金骏眉,虽然是用最普通的玻璃杯泡的,但因为注水时格外留心,居然喝出了蜜糖般的甜润。
茶铺的老板常跟我说,现在来买茶的年轻人,十个里有八个会提起在冷水江新茶论坛看到的冲泡教程。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参加茶会时,王老师手把手教我们闻香的情景。他说茶香会讲故事——初闻是晨雾里的青草香,再闻是带着花蜜的甜香,最后留在杯底的,才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滋味。这些话当时听着似懂非懂,现在倒是越来越有体会。
转眼又到新茶上市的时节,论坛里已经开始陆续收到茶农寄来的样品。看着大家热烈讨论今年茶叶的品质,突然觉得这份热闹很像小时候赶集的场景。只不过现在,我们是在冷水江新茶交流的平台上,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于茶的对话。茶还是那片茶,但因为有了这些交流,每片茶叶都承载了更多故事。
窗外飘着细雨,正好泡壶茶。今天选的是论坛里茶友推荐的老丛水仙,说是雨天喝别有风味。温杯烫盏,看着卷曲的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突然想起某个深夜在论坛看到的话:我们追寻的不仅是茶味,更是这份让生活慢下来的仪式感。水汽氤氲中,这句话伴着茶香,渐渐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