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品茶上课群,高州茶艺学习交流圈
这几天总有人问我,高州哪里能学到正宗的茶道?我每次都会笑着推荐两个地方:高州品茶上课群,还有高州茶艺学习交流圈。说来也巧,这两个名字听起来像双胞胎,其实各有各的妙处。
记得第一次踏进高州品茶上课群的线下课堂,空气里飘着凤凰单丛的蜜兰香。穿棉麻褂子的老师不急着讲茶经,反倒先往每位学员手里塞了把茶叶:“来,用手指感受它的筋骨。”这种教法挺新鲜——茶叶在掌心窸窣作响,像在说它们从武夷山来到高州的故事。
茶香里的慢时光
在高州茶艺学习交流圈泡久了,渐渐明白喝茶不是赶场子。有个周末,我们七八个人围坐品老白茶,从午后喝到日落。窗外的木棉絮飘进茶席,谁也没急着掸走,就看着它轻轻落在茶海上。这种慢下来的时光,现在想想都觉得奢侈。
其实刚开始我也闹过笑话。有回模仿茶艺表演盖碗冲泡,手忙脚乱被蒸汽烫了虎口。圈里的陈姐立刻递来芦荟膏,顺手演示了更稳妥的“双龙护鼎”手法。这些经验书上可学不来,得靠老茶客手把手地传。
最近群里在传阅本民国时期的《高州茶事录》,里面记载着本地消失的“雨前云雾茶”。几个年轻人当真跑去浮山岭寻找野茶树,虽然还没重现古法工艺,但这份痴劲儿,倒让我想起古人说的“茶烟透窗魂生香”。
要说最打动我的,还是上个月见证的茶会。九十岁的罗爷爷带着他抗战时期的紫砂壶来交流圈,颤巍巍地从锦囊里掏出普洱茶膏。滚水冲下去的瞬间,他眼角闪着的泪光,比任何茶汤都透亮。这大概就是高州品茶上课群老师常说的“茶有叁次生命”——在枝头,在炒锅,在懂得它的人心里。
如今每次路过高州老茶行,总能看到叁两人坐在八仙桌前切磋茶艺。有时是大学生在研究冷泡茶的新配方,有时是退休教师在复原宋代点茶法。那只温润的建盏在众人手中传递,倒真应了古人说的“一盏清茗酬知音”。
茶桌有时像人生的缩影。记得某次暴雨夜,群里临时组的茶席只剩半饼受潮的普洱。大家却兴致勃勃尝试炭火烘茶,结果意外复刻出类似马来仓的老茶风味。你看,就连遗憾也能变成惊喜,这大概就是茶的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