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
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在百色的大学生圈子里,你要是问“炮楼”在哪儿,几乎没人会不知道。这个称呼就像个暗号,一说出来,大家就心领神会地笑了。百色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这几乎成了学生们之间公开的秘密。可你要是追着问,这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恐怕十个人有十种说法,谁也说不清第一个这么叫的人是谁。
我自己刚入学那会儿,听到这个说法也是一头雾水。想象中,那应该是个多么了不得的地方。结果跟着学长去了一看,嗨,就是大学城附近那几栋看起来有点年头的居民楼嘛。楼不高,外面挂着密密麻麻的空调外机,阳台上晾晒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别的老小区没啥两样。
后来待久了才慢慢品出点味儿来。你想啊,大学宿舍通常是四人间、六人间,人多眼杂,想有点自己的私人空间可真不容易。谈恋爱的小情侣想找个安静地方说说话,社团伙伴想凑一块儿讨论点事情,或者就是想一个人清静清静,宿舍显然都不是最佳选择。这时候,目光自然而然地就投向了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的那些出租屋。
这些房子面积不大,但胜在独立和自由。租金分摊下来,对学生们来说也算能够承受。于是,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在这里短暂地安下一个个“小家”。它可能是一个创作的据点,一个备考的堡垒,或者,也确实是许多爱情故事的栖息地。这么一想,“炮楼”这个称呼,虽然带着点戏谑和调侃,但内核里,装的其实是年轻人对私人领地和社交空间的渴望。
楼里楼外的烟火气
白天的“炮楼”区域静悄悄的,大部分学生都去上课了。可一到傍晚,这里就彻底活了过来。楼下的小吃摊开始冒起热乎乎的香气,炒粉、炸串、糖水……种类多得挑花眼。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在狭窄的通道里灵活地穿梭,按着喇叭,奏响晚餐的交响曲。
你经常能看见几个男生勾肩搭背地走回来,手里还提着几瓶啤酒和一袋花生,嚷嚷着今晚要“决战到天亮”;也能看到女孩儿们结伴而行,讨论着刚在附近小店淘到的便宜又好看的衣服。这里的烟火气,和大学食堂里的规整秩序完全不同,更鲜活,也更接地气。可以说,百色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的这片区域,早已超出了单纯居住的功能,它成了一个独特的学生社区,是校园生活的延伸部分。
我也曾上去拜访过住在“炮楼”的朋友。房间通常不大,但被布置得很有个性,墙上贴着海报,角落里堆着书,小冰箱上贴满了拍立得相片。大家挤在小小的客厅里,吃着外卖,看着电影,或者什么都不做,就是闲聊。那种感觉,有点像回到了大学版的“家”。
当然,这里也并非全是美好。隔音不好是通病,偶尔能听到邻居的争吵或者游戏的音效。安全问题也得时时注意,门窗得锁好,陌生人敲门得多留个心眼。但这些东西,好像也共同构成了这里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毕业季一到,“炮楼”就迎来一波大规模的迁徙。学长学姐们陆续搬离,房间里被清空,等待下一批新生力量的注入。这个称呼,这个故事,就这样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口中流传下来。它可能不会被写进官方的校史,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无数百色学子的青春记忆里。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像是一个符号,标记着那段既想挣脱束缚、又努力寻找归属的滚烫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