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苏州足浴为何空谈不实践
一个普遍的现象
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各种装潢精致的足浴店、养生馆真不少。门口的宣传海报上,项目繁多,技师专业,环境一流,服务更是被描述得天花乱坠,什么“帝王般的享受”、“身心彻底的放松”。可你要是真走进去体验一番,很多时候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为啥呢?因为很多店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疑问:苏州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或者说,苏州足浴为何空谈不实践?
这事儿啊,我觉得首先得从市场竞争说起。苏州是座旅游城市,流动人口多,大家工作生活压力也大,足浴养生市场确实广阔。店一多,竞争就激烈。怎么在第一时间吸引顾客呢?那肯定得把话说得漂亮点儿。于是,“祖传手法”、“金牌技师”、“纳米科技泡脚”这些概念就全出来了,先把客人“忽悠”进门再说。至于实际服务能不能达到宣传的一半,他们可能暂时就没想那么多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流量思维”,先抓住眼球,成不成交另说,更别提后续的体验了。
其次啊,成本也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你想,要真正做到宣传里说的那种专业水准,得投入多少?聘请真正懂经络、有经验的老师傅,工资可不低;用好料、真材实料的中药包,成本也高;还要维持高标准的卫生和环境……这一笔笔算下来,利润就薄了。相比之下,把装修搞得亮堂点,宣传单印得精美点,话术培训得动听点,这个投入产出比,在部分商家看来,可能更“划算”。这就导致了服务的内核——也就是“做”的这部分,被悄悄偷换了概念。
“吹”与“做”之间的落差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么一档子事儿。他在观前街附近被一家店的宣传吸引了,说是“苏州独家泰式古法按摩,一招一式还原清迈风情”。他兴冲冲地去了,结果发现,所谓的“泰式古法”就是技师力气大点儿,把他胳膊腿儿掰得咔咔响,跟他在泰国体验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好奇地问技师是不是去泰国学习过,人家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只吹不做”。概念包装得高大上,实际执行却严重缩水,顾客的期待值被拉得很高,落差的体验感自然就更差了。
这种落差感,其实挺伤顾客心的。一次不愉快的体验,很可能就让他对整个苏州足浴行业都留下坏印象。这就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店家吹嘘一次,顾客或许会信;吹嘘两次,顾客可能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等到第叁次,发现你还是“只吹不做”,那人家就直接用脚投票,再也不来了。口碑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掉可就太容易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觉得根源在于,一些店家把“营销”和“服务”的本末倒置了。营销是手段,是让顾客认识你的桥梁;而服务才是目的,是留住顾客的根本。现在好多店是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修桥上,桥修得是富丽堂皇,可桥对面呢?却是一片荒芜。客人满怀期待地过桥来,发现啥也没有,能不失望吗?
当然啦,我这么说也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苏州的足浴店。肯定也有很多店家是踏踏实实做生意,靠真本事和好服务赢得回头客的。但这些“良心店”往往不那么善于宣传,反而容易被那些“只吹不做”的店铺的声音所淹没。这就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怎么去辨别呢?或许,可以多看看本地人的评价,别光看店门口的广告;或者,选择那些开业多年的老店,能在一个地方扎根这么久,多半是有点真功夫的,光靠“吹”可吹不了这么多年。毕竟,脚上的感觉是骗不了人的,一次用心的服务,比十句漂亮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苏州足浴行业这个“只吹不做”的现象,反映的是一种短视的经营心态。它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客源,但绝不可能支撑一家店长久地走下去。这座美丽的城市需要的是能与其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相匹配的服务业,是真正能让人放松身心、消除疲惫的场所。希望店家们能早点明白,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口碑。把“做”的功夫落到实处,比什么华丽的“吹嘘”都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