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晋中窄巷寻客位置何处
巷子深处的市井烟火
那天路过晋中老城区,青砖墙缝里钻出的狗尾巴草在风里摇晃。有个提着菜篮的大婶从巷口出来,我顺势上前搭话:“您知道这晋中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吗?”大婶抹了把汗,笑着指向身后:“往右拐,瞧见那棵老槐树没?树底下摆着醋坛子的那几家,都是老作坊。”
顺着她指的方向往里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刚过转角就闻见醋香,还真是没找错地方。叁五个外地人正围在巷子中段,有个系着围裙的师傅站在门槛上招呼:“尝尝咱家五年陈醋?”原来这晋中窄巷寻客位置何处,根本用不着刻意找——哪家飘着粮食发酵的酸香,哪户檐下挂着红灯笼,准是开着门做生意的。
往里再走几十步,景象又不同了。剃头师傅的推子声嗡嗡响,修鞋摊前摆着待补的皮鞋,这些老师傅不吆喝,就坐在自家门前忙活。偶尔有熟客过来,递根烟聊两句,倒像是街坊串门。我突然觉得,在这弯弯绕绕的巷弄里,问晋中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实在多余——生活本身就在招客,炊烟、声响、气味,都是无声的招牌。
有个做布鞋的大姐见我驻足,放下手里的针线:“现在年轻人都去商场啦,我们这些手艺也就老街坊惦记。”她指着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他们坐在这儿就是活地图,你要找什么,问一句比看导航管用。”
老手艺的新活法
在醋坊隔壁,我遇见个四十来岁的剪纸艺人。他的工作室原是临街的灶披间,现在墙上挂满了晋中民俗题材的剪纸。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会在剪纸里融入年轻人喜欢的动漫元素。“总得让手艺活下去不是?”他边说边裁着红纸,“去年开始拍短视频,现在偶尔有外地人按着导航找来。”
这话倒提醒了我。如今在手机地图上搜索晋中窄巷寻客位置何处,确实能跳出些标注。但机械的导航提示终究说不清,为什么同样的陈醋,在老巷的阴凉屋里尝着格外醇厚?为什么老师傅扯面的姿势,在斑驳砖墙映衬下格外好看?
暮色渐浓时,巷子里的灯笼逐一亮起。醋坊开始收摊,而另一些生意正要开始——卖夜面的小馆子摆出条凳,烧饼炉子捅开了火。这时候再回头看,白天的晋中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已经不成问题。夜色里暖黄的光,面汤蒸腾的热气,自然就把人往里头引。
正要离开时,听见两个举着手机直播的姑娘在问路。卖布鞋的大姐放下鞋底,仔细给她们指方向:“往前走到第二个岔口,注意看门楣上雕着如意纹的那家...”我忽然觉得,这巷子像棵老树,根扎得深,新枝桠也在慢慢长。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生机,或许比任何招牌都来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