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情缘
那天的桦甸下着小雨,青石板路面上泛着湿漉漉的光。我撑着伞走在熟悉的小巷里,耳边是雨水从屋檐滴落的滴答声。这条巷子我走了二十年,可今天脚步特别沉——母亲托我给独居的李奶奶送些菜肉,说她已经叁天没出门了。
巷子最深处的老房子木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看见李奶奶正对着桌上那张褪色照片发呆。照片上是她和爷爷年轻时在小巷口的合影,背景还是几十年前的老茶馆。
“丫头,你相信一百五十块钱能买来一辈子吗?”她突然问,手指温柔地抚过照片边缘。“1962年,他就是用这个数,在这条巷子里娶了我。”
桦甸小巷子里150的爱情
李奶奶给我倒了杯热茶,热气模糊了她满是皱纹的脸。“那时候他穷得叮当响,攒了整整叁年才凑够这一百五。”她说办酒席那天,就在这老房子的堂屋摆了两桌,聘礼是两斤猪肉、一袋面粉,还有他熬夜给人写春联挣来的那一百五十块钱。“我妈气得直跺脚,说这聘礼寒碜,可我偏就看中他这个人。”
窗外雨声渐密,她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结婚后第叁天,他就用剩下的五块钱买了包枣花糕,偷偷塞给我。那时候啊,五块钱能买二十斤白面呢。”她说着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菊花状。
我在心里算了算,按照现在的物价,那一百五十块差不多值两万。可有些东西,真的能用钱衡量吗?
小巷深处150元的情缘
“前些年拆迁,开发商给出这个数。”李奶奶伸出叁根手指,“叁百万,够在新区买叁套商品房。儿子劝我搬,我没答应。”她的目光扫过斑驳的墙壁、磨得发亮的门槛,还有院里那棵两人合种的白玉兰。“这屋子里每一寸都有他的影子,我要是搬了,他回来找不着怎么办?”
她起身从木箱底取出个手绢包,层层打开后,里面是几张泛黄的纸币——两张五十的,五张十块的,正好一百五十元。“这是他走之前留下的最后一笔钱,说要给我扯块的确良布料做新衣裳。”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发颤,“结果衣裳没做成,人先没了。”
我突然明白,这条小巷承载的不只是老房子,而是他们相濡以沫的整整四十二年。那些清晨一同生炉子的炊烟,雨天共撑一把伞的背影,深夜为彼此留的那盏灯,早就和青砖灰瓦长在了一起。
临走时雨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漏出来,给整条巷子镀了层金边。李奶奶执意送我到门口,身后老房子的剪影在暮色中格外坚定。
回望巷子深处,我忽然觉得,有些感情就像这巷子里的青石板,看似平凡,却在岁月打磨中愈发温润。而桦甸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从来不是用钱能算清的账。它是一生一世的相守,是风雨同舟的承诺,是哪怕只剩回忆也要守护到底的倔强。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李奶奶最后说的话:“现在年轻人总说爱情贵,其实贵的不是彩礼,是那份愿意把日子过下去的真心。”巷口有对年轻情侣正在吵架,为着彩礼的事争得面红耳赤。我多希望他们能听听那个用一百五十块守护一辈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