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学院外援女,青岛学院女子外援选手

发布时间:2025-11-04 07:24:29 来源:原创内容

操场的哨声被风吹得忽近忽远,场边叁叁两两的学生停下脚步,目光不约而同聚焦在篮球场上那个陌生的身影。栗色马尾高高扬起,起跳时小腿肌肉绷出漂亮的弧线,篮球划破傍晚燥热的空气,“唰”地空心入网。

“那是谁啊?”穿红色球衣的女生用手肘碰了碰同伴。

没人能立刻回答这个问题。直到第叁天,校园论坛才零零碎碎拼凑出信息:青岛学院女子篮球队来了位新成员,来自立陶宛的交换生,叫艾丽卡。大家更习惯用另一个称呼——青岛学院外援女。

球场上的意外惊喜

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要找外援,不少人都觉得多此一举。我们学校女篮虽然不算顶尖,但在省内比赛也拿过名次。教练第一次带着艾丽卡出现在训练场时,有几个老队员明显不太热情。

语言不通确实是个问题。第一次战术演练,控卫喊了声“挡拆”,艾丽卡却突然往底线跑,整个进攻节奏全乱了。场边观战的学生发出窃窃私语,我看见她站在原地,双手撑着膝盖,汗水顺着鼻尖往下滴。

但有些事情,真的不用靠语言。第二次配合,当控卫再次运球过半场,只是抬了抬眉毛,艾丽卡就像预知般突然启动,一个反跑甩开防守。球到,起身,得分,干净利落。那一刻全场安静了两秒,接着爆发出欢呼。

她转头朝传球的后卫眨了眨眼。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晚训练结束后,她拉着翻译软件研究了整整叁个小时的战术手册。

不只是篮球

青岛学院女子外援选手这个身份,带给球队的不只是技术提升。有次训练中途下雨,大家挤在器材室里躲雨,艾丽卡突然从背包里掏出包东西——立陶宛的传统点心。

“我妈妈寄来的,”她用刚学会的中文慢慢说,“想家,就分享。”

那块甜得发腻的糕点,成了打破隔阂的开始。之后训练休息时,总能看到她比划着教队友说立陶宛语的“加油”,或者学着用山东话喊“传球”。有次比赛前热身,全场惊讶地发现,五个首发队员不约而同在左手腕系了立陶宛风格的手绳。

最让人难忘的是省联赛半决赛。最后两分钟我们落后五分,主力中锋五犯离场。替补席上一片死寂,艾丽卡却突然拍了拍手,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喊:“我们可以!相信!”

那句话像按下某个开关。最后时刻的紧逼防守,她连续抢断两次,助攻队友追平比分。加时赛里,那个决定胜负的篮板球,她是从对方两个一米九的中锋中间硬生生摘下来的。

终场哨响时,所有队员冲进场内把她抛向空中。她在半空中笑得像个孩子,而场边记分牌显示着我们反超的比分。

看不见的改变

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有人讨论青岛学院外援女的最新动态。女篮的训练课观众多了叁成,选修篮球课的女生数量创了纪录。更意想不到的是,学校咖啡馆的立陶宛语学习小组,从原来的叁个人扩大到二十多人。

上周路过球场,看见几个大一新生在练习投篮,动作明显带着艾丽卡的影子——特别是那个独特的转身假动作。她们可能不知道,这个被模仿的动作,是艾丽卡在立陶宛从小跟着父亲和哥哥们打球时练就的。

艾丽卡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两样东西:篮球和汉语词典。有次我问她毕业后打算,她正往脚踝上缠绷带,头也不抬地说:“也许留下来,当教练?”说完自己先笑了,补充道,“开玩笑的...但谁知道呢。”

黄昏的光线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深红色的塑胶场地上。这个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姑娘,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明天又是比赛日。器材室的黑板上,有人用粉笔画了面小小的立陶宛国旗,旁边是用中文写的“青岛学院女子外援选手加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为一颗橘红色的篮球,在这片场地上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