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火车站小巷子,鸡西火车站旁小胡同
站在鸡西火车站的出站口,总能闻到一股特殊的味道——那是铁轨的锈涩混合着附近小饭馆飘来的葱花炝锅香。往右拐,穿过一条窄窄的通道,就进了一条小巷子。这巷子没有名字,本地人习惯叫它“车站胡同”,地图上恐怕是找不到的。
巷子窄得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头顶是横七竖八的电线,像蜘蛛网似的把天空割成好多块。脚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准会积起一个个小水洼。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却藏着鸡西最鲜活的生活气息。
巷子里的老住户
修鞋的老王在巷口摆了二十年摊。他的工具箱旧得掉漆,但每把锥子、每根针都磨得锃亮。“现在年轻人鞋子坏了就扔,”他一边给一双磨歪后跟的皮鞋钉掌,一边慢悠悠地说,“可老顾客还是认我这儿。”隔壁粮油店的老板娘正和买黄豆的大爷唠嗑,说儿子在南方打工,今年过年可能不回来了。这话头一起,好几个街坊都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各家孩子。
再往里走,能听见哗啦哗啦的洗牌声。那是个藏在居民楼地下室的小棋牌室,下午总坐满了人。退休的铁路工人老李刚胡了把清一色,乐得眼睛眯成缝:“在这条鸡西火车站小巷子住了大半辈子,哪家窗户朝哪开我都清楚。”他说从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卖烤地瓜的、修自行车的、剪头的,现在好多都搬走了。
巷子中段有家开了叁十多年的老面馆,招牌都被油烟熏黄了。老板娘下面条的动作麻利得很,抓面、下锅、捞起、浇汤,一气呵成。她家的酸菜肉丝面是独门手艺,酸菜是自己腌的,味道特别正。很多搬走的老街坊还会专门坐车回来吃这口。“这味道啊,跟记忆里一模一样,”常来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跑完夜班来这儿吃碗面,整个人都舒坦了。”
新旧交织的痕迹
巷子也在悄悄变样。老王的修鞋摊旁边,去年开了家奶茶店,粉色的招牌特别扎眼。晚上,奶茶店门口总聚着些年轻人,他们刷着手机,喝着老王叫不上名字的饮料。老王听不懂他们说的“打卡”“网红”,就像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会修鞋。
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广告,层层迭迭的,像打补丁。通下水道的、出租房子的、辅导作业的,最新一层是共享单车的二维码。仔细看,还能在缝隙里找到十年前的寻人启事,纸张已经发黄发脆。这些重迭的痕迹,记录着这条鸡西火车站旁小胡同的变迁。
傍晚时分,巷子最热闹。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走过,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跑,各家厨房传来炒菜声和饭菜香。四楼刘阿姨在窗口喊孙子回家吃饭,那声音穿透整条巷子。这时候你会觉得,这哪里是条普通的小巷,分明是许多人的生活舞台。
巷子尽头有棵老槐树,树下总有几个老人在下棋。他们不太说话,就安静地盯着棋盘,偶尔挪动一下棋子。树荫罩着他们,也罩着这条巷子。有人说这条鸡西火车站小巷子可能要拆迁了,但也说了好多年,一直没动静。老人们倒不太在意,“拆不拆的,日子不照样得过?”
夜色渐深,巷子慢慢安静下来。只有那家老面馆还亮着灯,等着深夜的食客。火车站传来汽笛声,又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人离开,有人归来,而这条紧挨着鸡西火车站旁小胡同,依然守在那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常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