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品茶上课群,邯郸茶艺学习交流圈
这几天总听朋友念叨,说咱们邯郸人现在喝茶越来越讲究了。这话倒是不假,走在街头巷尾,时不时就能看见新开的茶室。不过要说真正把喝茶这事弄明白的,还得数咱们这个邯郸品茶上课群。
记得刚进群那会儿,我连龙井和毛峰都分不清。群里老张发了个泡茶视频,我照着做,结果把开水直接浇在茶叶上,惹得群友哈哈大笑。现在想想,那壶碧螺春真是被我糟蹋了。
茶香里的邯郸味
要说这邯郸茶艺学习交流圈最让人着迷的,是能找到属于咱们本地的茶文化。去年秋天,群里组织去赵王城遗址公园办茶会。那天下午,我们摆开茶席,用的是本地产的太行山野茶。微风拂过,茶香混着青草气息,恍惚间好像能听见古赵国的编钟声。
王大姐是群里的老茶客,她说在邯郸喝茶就得有这个味——既要有历史的厚重,又要有市井的鲜活。这话说得真妙,就像人民路那些老茶馆,下午总坐着些下棋的大爷,他们喝茶不讲究什么功夫茶道,可那份自在劲儿,反倒最得茶中真味。
最近群里在传阅一本手抄的《邯郸茶事》,记录着咱们这儿不同季节该喝什么茶。春天要品永年区的茉莉花茶,夏天最适合峰峰矿区的薄荷茶,入秋后就得准备些武安的老茶砖。这些讲究,可不是随便哪个茶群都能说清楚的。
上周线下活动时,小李带来他爷爷收藏的磁州窑茶具。那些茶碗上的花纹,看着就亲切。我们轮流用这套茶具泡茶,突然觉得,这哪是在喝茶,分明是在触摸邯郸的历史。老陈开玩笑说,用磁州窑喝茶,连白开水都能喝出文化味儿来。
其实在邯郸品茶上课群里,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高深的茶道,而是这份接地气的交流。新来的小刘刚开始总担心自己不懂规矩,后来发现大家更在意的是分享的快乐。就像昨天她带的那个柿子茶,虽然做法简单,却让每个人都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
现在每天打开手机,最先看的就是群消息。有时候是分享茶山见闻,有时候是讨论某个茶器的用法。这种慢悠悠的交流节奏,反倒让喝茶成了忙碌生活里最舒心的时刻。要是哪天没看群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说这个邯郸茶艺学习交流圈给我最大的改变,大概是学会在茶香里安放心情。前天加班到深夜,泡了杯群里推荐的菊花茶,看着花瓣在杯中舒展,突然就觉得没那么累了。这大概就是茶道的魅力吧,不在于形式多讲究,而在于那份用心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