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3小时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在上周五,我们学校初二年级的小王同学,竟然花了整整八百块钱,就为了打一通叁小时的电话。消息传开后,整个年级都炸开了锅。
你肯定在想,什么电话这么金贵?是越洋长途还是什么神秘热线?其实都不是。那天下午放学,小王揣着攒了半年的压岁钱,跑到学校对面的通讯营业厅,非要给客服人员办理某个特殊通话套餐。营业员反复确认了叁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瘦弱男生始终抿着嘴点头:“就要这个叁小时八百的,我确定。”
电话那头的真相
后来我们才辗转打听到,电话是打给小王在南方打工的母亲的。他母亲在制衣厂做工,宿舍信号极差,只有每周叁晚上七点到十点,工厂会议室会开放网络。而那个八百元的套餐,是通讯公司针对偏远地区推出的特殊保障线路,能确保叁小时内通话绝对流畅。
小王在电话里都和妈妈说了些什么呢?有同学好奇地问过他。这个平时在班里话不多的男生,突然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了月考成绩啊,虽然数学才考了七十分。说了食堂最近做的红烧肉特别香,说了操场边上那棵玉兰开花了。还说了...我每天晚上都会把她去年留的那件毛衣放在枕头边上。”
他说这些话时语气平静,我们这些听的人却突然都沉默了。
你可能觉得花八百块聊这些日常太奢侈,但当你看到小王通完电话后,整个人像是被点亮的样子,就会明白——对有些人来说,那些看似普通的家长里短,恰恰是生活里最珍贵的部分。
这件事让我想起邻居家读大学的姐姐。她每个月都会固定给奶奶打一次长途电话,每次都要打上一个多小时。她说奶奶耳朵背,每次都要把同样的话重复叁四遍。“但是你知道吗?”姐姐这样告诉我,“就在这种重复里,我好像又变回了那个趴在她膝头的小女孩。”
在这个微信消息几秒就能抵达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交流。一条语音,几个表情包,就成了日常沟通的全部。但小王这通高密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却像是在提醒我们:有些情感需要完整的时间来承载,有些想念需要听见呼吸的节奏。
班上有同学算过一笔账:八百块能买二十杯奶茶,能看十场电影,能买叁本精装书。但小王说他从不后悔:“那些天妈妈在工厂被机器烫伤了手,却一直瞒着我。要不是这次学生高价通话3小时,我可能到现在都听不出她说话时在忍着疼。”
说来也怪,自从小王这件事传开后,班上悄悄掀起了一阵“打电话热”。不是这种高价电话,而是大家开始更愿意抽出整块时间,给远方的亲人打个长长的电话。李明明上周给他参军的朋友打了四十分钟电话,回来眼眶红红的:“他说在新兵连累得哭的时候,就想想我们以前翻墙逃课的日子。”
通讯公司的数据大概永远不会记录这样一个细节:在那个周五的傍晚,一个初中生用他笨拙而执着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高密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通电话仿佛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或许都该留出这样完整的时间,去倾听,去诉说,去感受那些藏在琐碎日常里的深情。
现在每次看到小王课间抱着英语书刻苦背诵的样子,我都会想,他大概是在为下一通打给妈妈的电话准备新话题吧。而窗外那棵玉兰树,花期过了又会再开,就像那些值得被好好说出口的想念,永远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