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阿拉山口微信附近人300元服务
阿拉山口的夜晚与屏幕微光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窗外是阿拉山口特有的风声。这个连接中哈的边境口岸城市,白天充斥着货车轰鸣与商贸往来,可一到夜晚,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躁动在空气里流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刚打开,消息提示音就响了起来。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300元一次”这样的备注时愣了会儿神。这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就像阿拉山口街边那些招牌半旧的宾馆,透着种心照不宣的暧昧。对方头像是个模糊的侧影,朋友圈只有叁天可见,定位显示就在两公里外。
“安全吗?”我盯着对话框,手指在发送键上犹豫。这种交易在这里似乎已成常态,就像口岸每日的货物通关,只不过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对方很快回复:“放心,都是熟人介绍。”可哪来的熟人呢?在这座流动人口比常住居民还多的城市,所谓的信任薄得像张纸。
阿拉山口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的交易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想起昨天在商贸市场听见的两个司机的闲聊,他们说这类服务在长途货车司机圈里几乎公开化了。跑中哈线路的男人,半个月不着家是常事,口袋里装着用汗水换来的钞票,总得找个地方花出去。
有个老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拉过好几个这样的客人。都是直奔某个小区,下车时神色匆忙,付钱时现金崭新得像是刚从础罢惭机取出来的。“这些阿拉山口微信附近人300元服务啊,”他转动方向盘,“成了些人眼里最方便的消遣。”
我在想,那些提供服务的女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口岸经济吸引来的不只是正经商人,还有藏在阴影里的边缘人群。她们或许也曾在老家种地、在工厂打工,最终选择了这条来钱快的路。每次交易,可能比得上在餐馆端叁天盘子。
夜幕下的阿拉山口,亮着两种灯光。一种是海关大楼庄严的照明,另一种是出租屋里暖昧的暖黄。两种光互不干扰,就像这座城市的白天与黑夜,各有各的规则。微信成了连接这两种世界的工具,简单直白,不留痕迹。
偶尔能听到些不好的传闻。上月就有人说,某个公寓楼里发生了纠纷,具体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只记得那晚警车来过,第二天一切照旧。风险永远存在,就像山口的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猛烈起来。
我翻着微信通讯录里那几个陌生的头像,最终还是退出了对话框。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忽然觉得这小小的手机就像阿拉山口的缩影,装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那些“300元一次”的标签,不过是这座城市复杂面貌的一角。
窗外,一辆货车呼啸而过,车灯划破黑暗。明天太阳升起时,阿拉山口又会恢复它作为重要口岸的忙碌模样。只是在某个角落,微信提示音可能再次响起,带着同样的备注,等待下一位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