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学生品茶上课,草原学堂茶香伴读
教室窗外是望不到边的草原,九月的风把草浪吹成深浅不一的绿色。可孩子们的目光都被讲台上那套青花瓷茶具吸引住了——李老师正往盖碗里投入一撮普洱,热气腾起的瞬间,前排的巴特尔小声说:“我闻到了樟木香!”
这就是我们鄂尔多斯学生品茶上课的日常。你可能想问,草原上的课堂怎么和茶扯上关系?这事得从去年春天说起。学校后面的沙地长出野生茶树的消息,让教了叁十年语文的李老师坐不住了。他带着学生采茶制茶,没想到校长干脆把茶艺课排进了课表。
茶香里的诗词课
周二的语文课最让人期待。今天学《江南逢李龟年》,李老师却不急着翻课本。他给每桌斟上刚沏好的砖茶,“来,先尝尝这味道”。蒙古族姑娘其其格抿了一口:“有点涩,但喉咙里是甜的。”李老师笑了:“对啦,这和杜甫写诗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像?人生百味都在这一盏茶里。”
说来也怪,捧着温热的茶杯,再读“落花时节又逢君”,孩子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以前要解释半天的世态炎凉,现在看着杯中浮沉的茶叶就懂了。这种草原学堂茶香伴读的方式,让文字变得有了温度。
数学老师也找到了新法子。教比例时,他让学生们配置不同浓度的奶茶;地理课上讲到云贵高原,孩子们能对照着茶叶罐说出各地的土壤气候。那套茶具在老师们手里,倒像是有了魔力。
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
最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变化。以前上课总低着头的哈斯,自从发现了辨茶的天赋,整个人都亮堂起来。上周她凭香气分辨出五种蒙古砖茶,连茶厂老师傅都竖大拇指。其其格在茶艺汇报会上给来宾献哈达、敬奶茶,落落大方的样子让她妈妈直抹眼泪。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闲聊时常说,这些生在手机时代的孩子,终于通过一杯茶找到了和这片土地的联系。他们学会了等待水温降至85度再冲泡,就像学会了在快节奏的世界里保持耐心。教室墙上的手抄报,一半是茶叶知识,一半是蒙文诗句,恍惚间仿佛能听见马蹄声穿过茶香。
临近寒假时下了场雪,草原白茫茫一片。教室里却暖意融融,孩子们在比较滇红和祁门的香气差异。窗外有几匹蒙古马慢悠悠地走过,时不时抬头嗅嗅空气中飘散的茶香。李老师站在窗边看了好久,转头在黑板上写下:“茶遇草原,书声伴香。”
明年春天,学校后面那片茶树林又要发新芽了。学生们说要把制茶过程拍成纪录片,还要用蒙汉双语写茶诗集。你说,这哪还分得清哪里是课堂,哪里是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