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炮楼游玩经历分享,昌吉炮楼观光体会交流
初访炮楼的那个清晨
车子拐过最后一个弯道,那座土黄色的建筑突然就撞进了视野。说实话,第一眼看到昌吉炮楼时,它比我想象的要敦实不少——不像江南亭台那般精巧,更像是从戈壁滩里长出来的土墩子,带着西北特有的粗粝感。晨光正好斜打在墙面上,那些斑驳的痕迹突然就有了温度。
门口检票的大爷操着浓重的昌吉口音:“慢慢转,这老物件值得细看。”他顺手递给我一张手绘地图,纸张边缘都磨得起了毛边。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李大爷在炮楼当了十几年管理员,肚子里装满了故事。
沿着窄窄的台阶往上走,脚步在空荡荡的楼体里带回响。墙上留着几处瞭望口,凑近时能感受到穿堂风。有个当地大叔正在叁楼给游客比划:“小时候我们常来这儿玩,那会儿墙皮脱落得没现在厉害...”他说的眉飞色舞,仿佛透过这些砖瓦能看到几十年前的光景。
在炮楼顶上发呆的半小时
登上顶层平台时,整个昌吉盆地在眼前铺展开来。远处是天山绵延的轮廓,近处是错落的民居屋顶。我扶着斑驳的栏杆发呆,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当年要在这里建炮楼——视野实在太开阔了,整片绿洲尽收眼底。
旁边来了对老夫妻,妻子正指着东南方向:“看,那就是咱们老房子位置。”丈夫眯着眼睛找了半天,突然笑出声:“现在都盖成新楼喽。”他们告诉我,四十年前谈恋爱时常来这儿,那会儿炮楼还没对外开放,他们是偷偷爬上来玩的。
我在平台角落发现了几处刻字,最早能追溯到民国时期。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里,藏着多少人的故事呢?有个叫“王秀兰”的名字旁边刻着日期“1962.春”,不知道这位前辈如今在何方。
下楼时在二层遇到个写生的大学生,画板上炮楼的阴影处理得特别生动。她说这是第叁次来了,每次光线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你看这个射孔的角度,”她用铅笔比划着,“早上和下午投进来的光影,完全是两种性格。”
偶遇守楼人的茶摊
从炮楼出来已近正午,转角处意外发现个小茶摊。摊主竟是之前在楼里遇到的李大爷,他轮班休息时在这儿帮老伴照看生意。得知我刚参观完,他执意要请我喝杯砖茶。
“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个土墩子,”大爷往茶壶里添着开水,“可你细看墙砖的砌法,当年工匠费了不少心思呢。”他告诉我现在墙体维护用的还是传统工艺,得用黄泥、麦秸和糯米浆调配。
喝着浓酽的砖茶,听大爷讲他亲眼见过的炮楼四季——春天风沙大时如何在窗棂积下细沙,夏季暴雨后怎样及时排水检修,秋日夕阳把楼体染成金红,冬季雪后那派银装素裹。这些琐碎的细节,让冰冷的建筑突然活了起来。
临走时大爷提醒:“下次来记得挑四月,院里那棵老沙枣树开花时,香得很。”我默默记下了这个建议,或许明年真该换个季节再来看看。
回程路上,手机里存了不少炮楼照片。最满意的反而是张意外抓拍:斜阳穿过射孔,在室内投下菱形的光斑,正好落在一个小女孩好奇伸出的手掌上。这座沉默的建筑,就这样把历史的影子轻轻放在了新时代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