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嫩茶论坛,德令哈春茶座谈交流
坐在德令哈的小茶馆里,老板掀开盖碗时那股青草混着奶香的味儿,一下子就把人拽回了春天。窗外是戈壁滩绵延的黄色,手里这杯茶却绿得透亮,这种反差挺有意思的。
前几天路过市里的德令哈嫩茶论坛现场,那热闹劲儿跟八月的赛马会似的。穿传统服饰的老人家和年轻人挤在一块儿,聊的不是茶多酚含量,是“今年雨水少,茶芽比往年更甜”。这种接地气的交流,反倒让人听进去了。
春茶里的时光印记
做茶叁十年的马师傅跟我说,德令哈的茶树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高原上的春天来得晚,茶树憋着一整个冬天的劲儿,发出的嫩芽格外肥厚。“别的茶喝的是鲜,我们这儿的茶喝的是韧劲儿。”他泡了两道茶,第一道清甜,第二道反而更有味道,“像咱们这儿的人,经得住事儿。”
确实,在海拔叁千米的地方种茶本来就不容易。早春的霜冻,初夏的大风,都是考验。但就是这种环境,让德令哈的春茶有了独特的性格——不像江南茶那么娇嫩,而是带着点倔强的回甘。
在德令哈春茶座谈交流的圆桌旁,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大家传着品鉴的茶杯都是朴素的白瓷杯,没人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茶具。种了半辈子茶的藏族阿妈措毛说:“好茶自己会说话,不用包装。”她的话简单,却点出了关键。
茶杯里的人生道理
年轻人现在也爱上这口了。26岁的才让在县城开了家创意茶室,把传统的酥油茶和嫩茶结合起来。“不是非要按老法子来,”他边打茶边说,“但得知道好茶本来是什么味儿。”他的店里,经常有年轻人一坐就是一下午,不为拍照,就为了安安静静喝杯茶。
这让我想起论坛上那位茶叶专家的感慨:“现在人喝茶,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太讲究形式,忘了茶本身;要么太随意,品不出滋味。”而在德令哈,好像找到了中间那条路:认真但不较真,讲究但不做作。
傍晚又去了那家小茶馆,老板正在收摊。他给我泡了今天最后一道茶,笑着说:“看你挺喜欢,这是今年我自己留的一点春茶,平时舍不得拿出来。”茶汤在夕阳下闪着琥珀色的光,入口绵长,喉韵悠远。
离开时回头看了眼,茶馆的灯还亮着,在渐暗的戈壁小镇里像一颗温暖的星星。德令哈的茶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一代代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写下来的。没有太多大道理,就是种茶、制茶、喝茶,然后把日子过成茶汤里那种缓缓舒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