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做服务的小巷子,富阳服务小巷风情
这条巷子藏在富阳老城的肚子里,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你说它是巷子吧,它又比一般的巷子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街坊邻居碰了面,总会站在巷口那棵老槐树下唠上几句家常,谁家的闺女考上了大学,哪家的婆婆昨天包了粽子给左邻右舍分。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就像巷子墙头上爬着的牵牛花,不起眼,却让整条巷子活色生香。
巷子口有个修鞋的老李,他的摊子支了二十多年。老李话不多,手里总是忙活着,锥子、线团在他手里听话得很。路过的人把磨坏了跟的皮鞋递给他,他抬抬眼,说句“放着吧,晌午来拿”。这话简单,却让人安心。再往里走,王阿姨开的小卖部总是敞着门,冰柜里摆着老式棒冰,货架上放着酱油盐巴。谁家做饭缺了葱姜,站在门口喊一嗓子,王阿姨就会从里屋探出头来:“自己拿,记账上就行。”
巷子里的烟火日常
傍晚时分,巷子就热闹起来了。炒菜的香味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里飘出来,混在一起,分不清是谁家在做红烧肉,谁家在煎带鱼。几个孩子追着一个皮球从巷子这头跑到那头,笑声清脆得能敲响天上的星星。张师傅的自行车修理铺这时候还亮着灯,他正给一个下班匆忙的白领补胎。“明天早上来取就行,不耽误你上班。”他说着,手里的动作一点没慢下来。
你说这富阳做服务的小巷子到底特别在哪里呢?我想了想,大概就是这份不紧不慢的踏实。这里没有高大上的招牌,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每个小店做的都是街坊生意,靠的是手艺和信誉。来修鞋的、买菜的、补胎的,都是多年的老主顾。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倒像是处了多年的老邻居。
巷子深处有家裁缝店,陈阿姨戴着老花镜,脚踩着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像是巷子的心跳。有人拿来改腰身的裤子,有人抱着扯了口子的羽绒服,她总是笑眯眯地接过来,仔细端详一番,然后给出实在的建议。“这料子好啊,改好了能再穿叁年。”“这个口子我给您用同色线缝,保准看不出来。”她的手艺是出了名的细致,经她手改过的衣服,总是妥帖得像是新买的。
这种富阳服务小巷风情,是别处学不来的。它不在表面,而在骨子里——是那份知根知底的信任,是那种互相帮衬的情分。巷子里的每个手艺人都把自己的活计当成一门艺术,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街坊们的信任。
夜深了,巷子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还亮着,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老李收了他的修鞋摊,王阿姨拉下了小卖部的卷帘门,张师傅也熄了修理铺的灯。巷子睡了,但明天太阳升起时,它又会醒来,继续演绎着属于它的、平凡却温暖的故事。这条富阳做服务的小巷子,就像这座城市里跳动的心脏,虽然不起眼,却让整个城市都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