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邻近的火车站后巷
那个容易被错过的地方
如果你从阳江火车站出来,往右拐,沿着围墙走大概五分钟,就会看到一条不太起眼的小路。它夹在两栋旧居民楼中间,宽度刚好够两个人并肩走过。第一次来的人很容易就会错过它——没有显眼的指示牌,也没有熙攘的人群,只有一个褪色的蓝色路牌挂在墙角,写着“站后巷”叁个小字。
这条巷子可真有意思。青石板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下雨天会泛着湿润的光泽。两旁的墙壁上,爬山虎郁郁葱葱地生长着,有些藤蔓甚至爬到了二楼的窗台。早上八九点钟,巷口早餐店的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肠粉和豆浆的香味能飘出老远。住在巷尾的李奶奶总是坐在自家门前的竹椅上,慢悠悠地择着青菜,偶尔和路过熟客聊上两句家常。
我特别喜欢在傍晚时分来这里走走。夕阳的余晖把整条巷子染成暖金色,各家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能听到锅里滋滋的声响,还有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这和火车站前的车水马龙完全是两个世界——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更慢些,连空气都带着一种安稳的味道。
巷子里藏着不少老店。比如那家开了二十多年的修鞋铺,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手里的锥子穿过鞋底的动作依然利索。再往里走,有个专门修理老旧收音机的小摊位,摊主是个中年大叔,总能看见他低头摆弄着那些布满按钮的机器。最神奇的是,他那里还收藏着不少磁带,偶尔会播放八九十年代的老歌,旋律在巷子里悠悠回荡。
说到阳江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不得不提那里的菜市场。其实算不上正式的市场,就是每天清晨,附近的农户会挑着新鲜蔬菜来这里摆摊。青菜还带着露水,活鱼在盆里游动,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常去买菜的陈阿姨总是很实在,称好的菜还要再多抓一把塞进袋子,“自家种的,不值几个钱”,她总是这么说。
这条邻近的火车站后巷见证了很多变化。听老居民说,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后来慢慢形成了现在的生活区。虽然火车站扩建了好几次,周边的建筑也翻新了,但这条巷子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老邻居们还是喜欢在夏夜搬出小凳子,在巷子里乘凉聊天,孩子们在大人中间穿梭玩耍。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对这里如此留恋。可能是因为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还能找到这样一处让人慢下来的地方实在难得。它不像那些被精心打造的旅游街区,没有刻意的复古装饰,也没有迎合游客的商业氛围。它就是自然地存在着,承载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
记得有次下雨,我躲在巷口小卖部的屋檐下避雨。老板娘递过来一张小板凳,“坐会儿吧,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们就这样看着雨丝从屋檐落下,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她告诉我,在这条邻近的火车站后巷住了叁十多年,看着一代代人从这里走出去,又看着一些人搬回来。“地方老了,但人情味没变”,她说着,往我手里塞了颗糖。
如今每次路过阳江火车站,我都会特意绕到后面的小巷子走一走。倒不是有什么非办不可的事,就是想去感受那种熟悉的气息。那些斑驳的墙面,那些熟悉的店铺,那些亲切的面孔,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属于这条巷子的故事。而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还会一直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