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生课堂品茶体验日常
茶杯里的晨光
天刚蒙蒙亮,蛟河市实验中学高二(3)班的林小雨已经端着保温杯走进了教室。杯子里飘出的不是咖啡的浓香,而是淡淡的茉莉花茶味道。这学期开始,班主任王老师做了个大胆尝试——允许大家在早读课时喝自己带来的茶。“咱们蛟河是山区,不少同学家里都种茶,不如把这份熟悉的味道带进课堂。”王老师是这么说的。
起初还有家长担心会影响学习,没想到两个月过去,这个小小的改变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拿坐在后排的张浩来说吧,以前早读课总是哈欠连天,现在每天带着父亲炒的本地毛尖,居然能把古文背得朗朗上口。“说来也怪,捧着热乎乎的茶杯,看着茶叶慢慢舒展,心里就踏实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教室角落的茶桌上,各式各样的茶杯成了独特的风景。有同学带来爷爷送的紫砂壶,有同学用着简单的玻璃杯,还有人手一个保温杯。最有趣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课间十分钟变成了“品茶交流时间”。大家会互相尝尝对方带来的茶叶,讨论哪种水温最合适,怎么泡才能保留香气。
语文老师李梅发现,自从开始在课堂品茶,学生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多了。上周作文课写《我眼中的秋天》,竟然有叁分之一的同学提到了茶——有的写清晨采茶时露珠在叶片上滚动,有的写傍晚喝茶时窗外飘进的桂花香。这在以前的作文里可很少见。
当然啦,任何新鲜事物都要经历磨合。记得刚开始那周,就有同学泡的茶太浓,结果整节课都精神过度兴奋;还有个粗心的男生忘记盖杯盖,书页被茶水染成了浅褐色。但这些小插曲现在回想起来,反而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
高二年级组长陈老师路过教室时,常常会停下脚步。他说透过窗户看到学生们安静品茶读书的样子,就像看见一幅会动的山水画。“教育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大道理,可能就是一杯恰到好处的茶,就能让学生找到学习该有的节奏。”
最近班上还在筹备“茶香书韵”主题班会,同学们准备把自己家乡的茶叶和喜欢的书籍搭配起来介绍。林小雨打算推荐碧螺春配《诗经》,她说两者都有种清澈悠远的韵味。而张浩则想展示他家自产的苦丁茶,虽然入口微苦,但回甘持久,就像他最近在攻克的数学难题。
窗外,蛟河的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教室里的茶香与书香交织,孩子们在氤氲的热气中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这个对于蛟河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故事,就像杯中的茶叶,正在清澈的水中缓缓展开它独特的滋味。